现在位置:首页> 笔试 > 笔试题目 > 中国梦家乡美征文题目

中国梦家乡美征文题目

  中国梦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它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既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又提供了精神力量和评价标准。如下是中国人才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中国梦家乡美征文题目篇【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对武汉的感情不比满腔热血的诗人慷慨激昂,也不落多情少女的纤纤柔情,而是如同江城武汉的性格,如同她在中国地图里所处的中部位置一样,沉稳、内敛。就着炎炎夏日倦意的慵懒,你会发现武汉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刚硬。冥冥之中,不知是武汉造就了自己的个性,还是无数个不同的自己勾绘了中国的武汉印象。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一座由现代化的城市组成的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特大城市,但是我更喜欢称她为似水温柔的雄狮。伫立在人头攒动的街角,人人都看得到标语牌上朱红的字体的宣传语一一弘扬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一一鲜亮醒目的色彩,刚劲完美的字迹似乎正诉说着武汉人的中国梦。周末偶尔兴致高涨独自出门游玩,返程时乘着夜色踏上地铁,车内外通通透明亮的灯光令旅途倦怠的人胸中充满愉悦和安全感,不由地想拥抱这不愿停息脚步,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在穿越万里长江第一条地铁江底隧道时,广播员干净甜美的声音在车厢内响起:江底隧道的长度达3公里,通行时间约为四分钟……武汉的发展速度的确是今非昔比,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全家人搬到了杨汊湖小区。在公交车上,我好奇地趴在妈妈的腿上,用手指着窗外略显荒凉的景象问道:"怎么没有看到湖呀,这里不是叫杨汊湖么?"妈妈回答说:"这里以前有湖,后来因为慢慢地变干就便填埋成陆地了"。"哦……"我似懂非懂的撅着小嘴,兴趣缺缺,很快就把这种好奇心抛到脑后了。

  中学时期,虽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春游和秋游,但令人难以忘怀的依旧是在东湖游玩的所见之景。那日天空晴方好,水光潋滟,一片翠绿色,宛若一颗硕大无比的翡翠,湖对面的磨山风光绚丽,若隐若现。当时我正驻足在屈原亭上,忽然一团浓浓乌云滚飞过来,顷刻间,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只见无数条雨丝溅落到湖面上,激起了数不清的宛若珍珠般美不胜收的小水珠。用苏轼的诗来形容最为恰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果然不久,云飞雨停,雨后的东湖更是美如画;难怪武广高铁通车以后,许多广州市民愿意千里迢迢到武汉来游东湖,赏樱花。至此以后,故乡的湖泊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再后来,我开始留心并收集武汉市的湖泊资料,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城区湖泊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减少的数量惊人。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我国湖泊与水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金伯欣等专家认为,武汉湖泊数量减少、面积锐减,既有特殊历史背景下围湖造地、围湖养鱼的"历史之殇",也有因城市建设需要而填湖占湖的"发展之殇",更有屡禁不止的违法填湖的"现实之殇"。

  另外,武汉市水务局湖泊保护处副处长周承甫称"武汉市近几十年来没有一个湖泊是因为自然原因消失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武汉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

  这种趋势不禁让我暗自思忖:"武汉湖泊的明天究竟在哪里?"中学地理知识告诉我们:一个湖泊的自然消亡的历史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若我们不面谴责,继续以牺牲环境来寻求发展,又将来如何面对子孙后代的诉求?若可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尽一份微薄之力,当一名保护家乡的湖泊守望者。虽然可能会被笑作自不量力、螳臂当车,即便愿望实现的可能是那么渺小,但是我认为爱湖、护湖是我们90后这一代人历史的担当。因为只有铁腕护湖,让市民亲近湖泊,才能挽救濒临消失的湖泊;好在武汉市现已全面启动了"湖长负责制",成立了一大批湖泊守望者的志愿队伍,等我毕业,也会加入这支义务湖泊的守望大军,让那清澈的活水绵延流淌,直到无尽的未来。

  我梦想,毕业后走进教室的第一堂课就是向我的学生介绍我们的家乡--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我们武汉市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革命前辈朱德元帅曾在东湖磨山朱碑亭上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定比西湖强"。并用英语说:East Lake is very beautiful .

  也许我还会说,杨汊湖的前世是:东至姑嫂树路,北至张公堤,南至发展大道路,西至常青路,都属于杨汊湖的区域,相当于武昌南湖的面积。当时的杨汊湖的水非常清澈甘甜,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都是直接从湖里挑,稍稍沉淀就可以直接饮用和用来做饭。然而杨汊湖是近20年来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我和你们这一代人都已经不知道,今天这个以"湖"命名的地方,以前曾经是一片湖区,因为杨汊湖早在你们出生之前,就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所以,要珍惜身边的绿色,因为树木是城市的"肺";要爱护眼前的湖泊,因为湖泊湿地是城市的"肾"--面对祖国的下一代,未来的开拓者,这将是我真诚而热切的开场白。

  通过几代人守望的努力,完成结束美丽武汉的"湖之殇"之使命,这样的梦,便是我中国梦微小的一角;这大大的梦想,永远不会忘记。

  中国梦家乡美征文题目篇【二】

  自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相继胜利闭幕以来,人们讲述、思考、议论、探索、实践、期待和铭记最多的热词,莫过于“中国梦”。

  “中国梦”无疑成为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奋力成就的伟大事业,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实干精神和作风,则让我们的时代凸显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换言之,就是亿万国人跨进了“中国梦”时代——“中国梦”、“家庭梦”、“个人梦”交织在一起,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其奏响的主题曲越来越悦耳动听,越来越激发人们昂扬向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由此可见,“中国梦”的内涵极其丰富,覆盖面极其广泛,所涉及的领域、所关乎的主体责任和分享对象、所触及的宗旨,无一不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紧密相联。如果我们以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梦”,就会时刻铭记“中国梦”的实质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就“中国梦”正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入冲刺关键节点上的唯一正确选择。当代中国所处的科学发展阶段,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落脚点的发展新时期,决定了到建党100周年之际——2020年,必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计划。

  这就是“中国梦”时代的显著特征表现,更是成就“中国梦”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之所在。我们知道,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也是“中国梦”的要义之首,这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免谈。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中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而且还需要继续走很长的一段路程。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复杂,很难同步发展、整齐划一的中国,人口众多、底子不厚实,尚有数量不小的贫困人口的中国,南北东西地域发展基础参差不齐,依然存在明显差异和不平衡的中国,亟待在成就“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与贫穷落后抗争,与不合时宜的、愚昧的思想观念和言行抗争,与来自主客观的一切困难抗争——应对好挑战,经得起考验,华夏儿女诚然没有退路,有的就是矢志不渝,克难求进,一路向前。

  面对到2020年宏伟蓝图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实干,注定是寸步难行,夙愿难现。这是怎样的一个进程,怎样的一个目标,想必谁都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其本意看,就是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人人享有小康生活的美好社会,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带给亿万国人的幸福生活。

  比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双双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民族振兴向前跨进一大步,人民幸福感与日俱增。这就是7年之后“中国梦”在人们心目中的大概念,我们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当然,即使在2020年我们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那也不能满足现状,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因为我们还要在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也就是到2049年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百年梦想。这可谓任重而道远,不能放松丝毫的努力。

  成就“中国梦”,本身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实践,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实干。中国明末清初时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勇于针砭时弊,他那时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的理念与主张,尽管有一些局限性,但至今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而目前倡导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和作风,就源于此而胜于此。

  成就“中国梦”,其实就是成就我们每一个人的梦。谁不想民富国强,谁不想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谁不想过上充满灿烂阳光、幸福无限好的日子呢?

  而达致我们的既定愿望,就必须实干。同时,要摒弃那些“嘴长活短、只说不做、言行不一、蛮干乱干”之风。特别是不能学以致用、好高骛远、贪图安逸、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最应彻底扫地出门。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说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

  作为执政的党和党坚强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唯有万众一心,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与自己的梦想联系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创造力量和奉献精神,才可不辱使命。因此,要从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做起,组织和带领每一个人实干。

  当下,我们必须采取求实、务实、落实的态度和行动,以锐意进取的气魄和扎实的作风,大力破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破解寻常百姓家经济翻身、生活改善难题,破解居家养老、老有安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难题,破解科学育儿教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不到位难题,破解家庭发展难题。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改善了,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成就“中国梦”才能变成大家想要的具体而生动的现实。而强化、细化、深化政府公共服务,让破解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难题不断得到助力,则是实干的有力注解。

  “中国梦”归根结蒂是我们自己的梦,成就“中国梦”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实干,更没有理由不去施展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梦家乡美征文题目篇【三】

  茶院村通往县城惟一的出口是一条横在两座小山之间的坑洼路,临近村里的这一侧路口很窄,只允许两个人同时通过,而靠着县城的那侧也只有村里至今沿用的原始的三轮小面包可以勉强通行,山路两侧是丛生的杂草。每个来村里的村外客都说,这路口像个敞口的大喇叭,每到下雨天,路上的黄泥混着雨水,像锅米糊粥似的,粘在行人的鞋上,向前一步便是一次挣扎,这样的感觉,村民们真是熟悉透了,好似这些年与贫苦生活的斗争,一直都在努力,却怎么也前进不了几步。这里更像是一座"院"落,宁静、闭塞。

  据张茶院的父亲回忆,这是一条解放前沿用下来的老路,已经四五十年了,村里一直没钱修,村民中也没人组织,大家都早已习惯了从这儿去县城里赶集、探客。前两年,村里人靠着种植茶叶赚了点钱,于是在村长的号召下,大家伙凑了点钱,给这条路筑上了凹凸不平的水泥,这才让这条路有了些许人流的迹象。这条路让村民们又恨又爱,说也难怪,正是这条路让村民们有机会走到村子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也正是通过这条路,这些年村子里"奢侈"地向外面输送了几个大学生,张茶院便是这其中之一。

  几年前,张茶院考到了武汉的一所名牌大学,这件事可是让村里人炸开了锅。离乡去报到当天,村民们都在老村长的召集下把他家的小院子围了个水泄不通,住在村口的王婶一大清早就赶过来送行,把自己八岁的儿子一把拉到张茶院的面前,指着张茶院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像哥哥一样考上大学,到大城市去看看。"老村长紧紧攥住张茶院的手,激动地说:"茶院啊,有出息了一定要回来为村民们做贡献啊!村里人都没什文化,村里的发展都靠你们了啊!"上火车时,张茶院的手上还能依稀看见老村长攥手时留下的红印子,他太清楚老村长的期盼了啊!带着这样的希望和嘱托,张茶院只身来到武汉,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也开始了梦想的积攒。

  与普通的大学生很有不同,张茶院身上充满了农村人那种纯朴、踏实的乡土气息,要说相同,也有一点,张茶院很爱学习,也很爱思考。来到美丽的大学校园,张茶院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学校的图书馆,有时,一呆就是一天,他太清楚"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了!一个"贫困大学生励志发奋,最终出人头地"的故事能让他乐呵半天;他想从书里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他竭力寻找农村大学生学有所成,回乡创业的故事,想从他们身上找到共鸣和启迪;他渴望铺就一条知识通往农村的康庄大道,在里面阔步前行……他喜欢关于农村的一切一切。因为农村的郊野里有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和最美丽的梦想。

  小时候的张茶院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学习是他的头痛事,而他是父亲的头痛事。张茶院家的耕地在村口的小山上,为了鼓励贪玩的张茶院刻苦学习,父亲每次下地时都会带上他,给他在田地边圈出块小地方,让他坐着看书,边干活便给他讲"不好好学习就要像他这样锄地干活"的道理,给他讲"学习也不要闷着头学,要边学边思考"的道理,朴素的话语,很通俗却也很在理。父亲用汗水把这些道理深深地砸进了张茶院的心里。地里种满了竹子,每当破春打雷的时候,地里的"雷笋"便接二连三地冒出来,父亲带着张茶院一起到地里挖竹笋,看着满地乱长的竹笋,张茶院很是好奇,问父亲:"这笋子怎么种得到处都是啊?"父亲顺势用锄头从地里刨出一根笋儿来,说:"这可不是我种下的哦,是它自个儿从地里长出来的哩"这让懵懂的张茶院更加摸不着头脑,父亲望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看这些笋子,都是从竹子的根上长出来的,竹子的根在地里伸长得很远很远,这些伸展出来的根从四面八方吸收养分,然后运回竹子所在的地方。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些竹子这么高,这么粗了吧?"是啊,这些笋儿都是这些竹子所结的果实,竹子把它的"后代"输送得很远很远,这些笋儿伸展到更加广阔、更加肥沃的地方去吸收养分,然后把营养通过根送回到竹子的根部,这样,竹子才得以生长得更加粗壮。相较于"竹笋归根"的道理,张茶院收获更多的是新奇和刨笋的乐趣,但却也在他稚嫩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自小喜欢看书的张茶院,文笔十分了得。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记者团,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有趣事,用自己的笔为许多家报社投上了鲜活的素材和新闻故事,稿费成了他生活来源的一部分。他也渴望把自己的梦想凝聚成一颗笋芽儿,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告诉更多的人。

  张茶院还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成了许多家公司在学校里的代理,解决了生活费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我来自大山,我要回归到大山去,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们,他们需要接受了大学教育的我的无私帮助!"幼时,父亲在张茶院心中种下的竹子发了芽,结了果,笋芽儿窜出来了。大二时,张茶院向学校申报了一个关于开发家乡旅游业的科研课题,利用暑假回家的机会,到家乡做了一个全面细致的调研。他亲自到村里的石头山上勘探路况,深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去,和他们聊发展、谈建设,他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思想中固有的那份保守和守旧,感受到了村民们由于大山的阻挠没能走出去看一看、瞧一瞧的心酸和无奈,随之也形成了一种迫切改善乡亲们生活的梦想和欲望。经过5天的走访和调研,他完成了一份关于在茶院村开发旅游业可行性和迫切性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横在村口的那两座小山,提到了村子中有待开发的美好的旅游胜景,也提到了村民们迫切改善生活境况的愿望和决心,交给了乡政府的官员们,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鼓励。而这,正是张茶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搞建设的雏形。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知识",在张茶院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希冀和力量。他太渴望知识了,也渴望用知识去改变家乡人民"守旧、固执"的心!大三上学期,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张茶院便结合之前在家乡的调研所得,精心描绘了一份当地人民幸福生活的蓝图。寒假回到了家乡,给村民们做了题为《学"十八大"报告精神,过"茶院人"幸福生活》的主题宣讲。张茶院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托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幸福"这一最终目标,诠释了自己所领悟的幸福观:"'幸福'就是您的生活称心如意、梦想如愿以偿、境遇如您所盼"。"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张茶院用二十个字概括了村民们可以触摸的幸福,引起了村民们的强烈反响和共鸣,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次返乡交流,村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党的政策原来与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息息相关,原来幸福是这样的触手可及,社会保障体系、免除农业税、医保,免费义务教育……

  大四快毕业时,凭借着一支好文笔、一双勤奋手、一颗踏实心,张茶院同时收到了5家企业的offer,都邀请他去做办公室文秘方面的工作,但是,想回到家乡发展的张茶院毅然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参加了当地的大学生村官招考,做一名村官。张茶院被组织安排到茶院村任村支部书记助理,在那里,他正在一步步实现坚持了20年的梦想……

  通过张茶院的努力,村里从乡里争取到了这些年来的第一个开发项目--开发旅游业,为了扩大影响力,他带领乡亲们改平了村口的两座小山,拓宽了狭窄的小道,铲除了山路两侧的杂草,种上了茂密的绿化带。一切都在悄然间发生着改变。曾经的闭塞被打破,宁静的茶院渐渐地热闹了起来。旅游观光的人从远远近近、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来看种满了茶树的梯田,来参加茶花节,来参加品茶大会,体验亲手制茶的乐趣……

  如今,村口那条沉寂的小路通上了城里来的客运,往来人流不断,村民们总能看到张茶院在村口徘徊的身影,也许是在思考村里的教育问题,也许是在憧憬着村子更加美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