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笔试 > 笔试题目 >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论文提纲只是论文的一个思路框架,因此论文提纲既要简洁,又要达到写作目的,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纲,欢迎参考~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论文题目: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挠度的计算分析及其控制研究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是一种新型的楼盖体系,它具有大跨度、大空间、自重轻等优点,在我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但目前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研究仍不完善,随着空心板跨度的进一步增加,包括适用性在内的很多问题需尽快得到解决。本文首先对空心板两个方向的抗弯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推导出考虑横肋影响的空心板两向刚度的计算公式,确定其正交各向异性、各向同性的归属;本文按照刚度相等的原则将空心板转化为实心板,依据弹性薄板弯曲理论对其进行内力分析。其次,本文依据里茨法推导出现浇空心板弹性阶段的挠度公式;考虑空心板刚度随裂缝的开展而降低的事实,在弹性挠度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空心板在弹塑性阶段的挠度公式,其中包括正交各向异性板和各向同性板分别在均布荷载和线荷载作用下的两种情况。本文引入预应力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板进行挠度控制。考虑预应力以线荷载方式作用于板底面,从而引起空心板的反拱。空心板由于预应力产生的反拱降低了本身在荷载下的挠度;本文亦给出了定量计算预应力的方法。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荷载作用下的,在暗梁处施加预应力的空心板的挠度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分析中分别建立普通空心板和在暗梁中施加预应力的空心板两个模型进行分析。最后,本文进行比例为1:8的空心板模型试验,并将空心板挠度的试验结果、ANSYS计算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摘要4-5

  Abstract5-9

  第1章 绪论9-17

  1.1 引言9-11

  1.2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发展及研究概况11-14

  1.2.1 现浇空心板的产生和发展11-13

  1.2.2 现浇空心板的设计理论13-14

  1.3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挠度的研究现状14-15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5-17

  第2章 现浇砼空心板的弹性理论分析17-33

  2.1 概述17-18

  2.2 弹性薄板的内力分析18-22

  2.3 混凝土空心板的两向刚度22-28

  2.4 里茨法求解薄板弯曲问题28-32

  2.4.1 板的边界条件28-30

  2.4.2 里茨法求解30-32

  2.5 本章小结32-33

  第3章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挠度计算33-49

  3.1 概述33-34

  3.2 国家规程的分析方法34-35

  3.3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弹性挠度35-42

  3.3.1 正交各向异性空心板的弹性挠度36-39

  3.3.2 各向同性空心板的弹性挠度39-42

  3.4 现浇砼空心板弹塑性阶段挠度42-48

  3.4.1 关于混凝土的变形模量42-43

  3.4.2 关于混凝土开裂后的截面惯性矩43-44

  3.4.3 现浇砼空心板弹塑性阶段刚度44-46

  3.4.4 现浇砼空心板弹塑性阶段挠度计算46-48

  3.5 本章小结48-49

  第4章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挠度控制研究49-62

  4.1 引言49

  4.2 预应力的引入49-53

  4.2.1 预应力度50

  4.2.2 预应力损失50-51

  4.2.3 预应力的等效荷载与反拱51-53

  4.3 荷载变换53-56

  4.3.1 荷载变换法53-54

  4.3.2 面荷载转换为短向的线荷载54-56

  4.3.3 面荷载转换为长向的线荷载56

  4.4 挠度控制56-59

  4.4.1 确定目标挠度值57

  4.4.2 确定预应力的大小57-58

  4.4.3 对预应力增量产生的反拱增加值的说明58-59

  4.5 算例59-61

  4.6 本章小结61-62

  第5章 现浇空心板挠度控制的有限元分析62-76

  5.1 引言62-63

  5.2 有限元方法简介63-66

  5.2.1 有限元法63-64

  5.2.2 有限元法的求解步骤64-65

  5.2.3 混凝土有限元法分析的基本理论65-66

  5.3 ANSYS有限元分析66-69

  5.3.1 概述66

  5.3.2 ANSYS分析步骤66-67

  5.3.3 材料的本构关系67-68

  5.3.4 预应力的模拟68-69

  5.4 ANSYS分析算例69-75

  5.5 本章小结75-76

  第6章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模型试验76-91

  6.1 引言76

  6.2 实验目的76-77

  6.3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77-81

  6.3.1 试件的设计77

  6.3.2 试件的制作77-81

  6.4 试件概况81-86

  6.4.1 测点布置81-84

  6.4.2 加载装置84

  6.4.3 加载制度84-86

  6.5 试验过程及现象描述86

  6.6 试验结果分析86-90

  6.7 本章小结90-91

  全文总结91-92

  参考文献92-96

  致谢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