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工作总结 >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构建兼顾公平和效能的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欢迎浏览。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一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按照市委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市区两级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服务内容方式,推进基本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10个区市全部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6个区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2013年青岛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山东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青岛市成功当选2015年度全国唯一的东亚文化之都。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走在全省前列,而且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13处公共图书馆和13处文化馆全部为国家一级馆。每个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2014年以来,实施了《青岛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规划(2014—2016年)》,加大了区级市民文化中心建设力度。各区市规划建设了11处市民文化中心,总投资达49.2亿元,总建筑面积69.7万平方米。这些新规划的市民文化中心融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于一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引擎。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中心900多个,做到了“六个一”标准配置,即建有一个多功能厅(文体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一个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一个特色文化展示室、一个宣传橱窗(阅报栏)、一个文化广场,基本实现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农技推广、卫生计生、便民服务、体育健身等一体化综合服务。

  (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目前,全市56处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包括30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每年服务市民超过700万人次。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400万元,让更多市民享受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每年在全市范围举办全民阅读活动100余项,编印适用图书配送至农家书屋,同时对全市6040家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升级。2014年印发了《关于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建设图书之都的意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人数超过百万人次,让书香飘满岛城的大街小巷。

  三是大力开展市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以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为重点,组织“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等大型群众公益文化活动1万余项。开展公益演出、文化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市、区两级每年送戏下乡进基层3000多场次,把精彩的文艺演出、展览培训送到社区百姓身边。

  四是推进农村数字影院建设和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支持农村影院建设,全市共有8家县级城市多厅影城,共计46厅5740座,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6.5万场,让更多农民有机会走近电影。

  五是扎实推进文化关爱工程。大力开展“艺术彩虹”文化走基层、“情系新市民”等公益文化服务,提升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外来人员城市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主要做法

  (一)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青岛成功当选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是我市文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东亚文化之都”是配合国家周边外交工作大局,在东亚区域开展文化合作、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品牌活动。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使青岛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给青岛公共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将为城市留下泽被后世的文化遗产,给东亚文化之都的品牌建设带来创新持久的影响,让市民享有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文化资源,让文化的力量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更加注重文化活动与市民需求的对接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推出了“文化点亮青岛”行动计划,满足市民各层次、各方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组织开展了2014首届“无与伦比”市民五王才艺大赛,成为全国第一个面向市民,同时在一个平台进行五项艺术门类海选的市民才艺展示舞台。这次活动报名参赛的选手达4.3万人,参赛节目4300多个,市民参与网络、微信互动累计598万次,打造了一条城市文化总体追求与市民文化个性需求相互融合的创新路径,搭建了一个政府文化主导与群体文化创造完美对接的崭新平台。此外,还推出了“微演艺”“六进”、24小时自助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流动“文化餐车”等一系列新举措,开启了“公交阅读青岛号”等全民阅读新模式,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始终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工作的主线。一是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出台了《青岛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管理办法》,涌现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2014年,征集文艺作品和文化品牌活动500余项,对69个项目给予了经费扶持。当年获得省级以上重点文艺奖项120余项,3部作品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占山东省获奖数量的一半。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鲁迅文学奖,木偶戏《农夫与蛇新传》获首届全国木偶大赛银奖,茂腔《支书张玉刚》等7部作品获第十一届省“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17件作品在“泰山文艺奖”评选中获奖。与中新社青岛支社合拍的纪录片《1914,青岛永不能忘》通过了全国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核。

  二是做好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划。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和中国青岛国际水彩画双年展。青岛文化艺术季邀请莫言、欧阳中石等15名文化大家莅临青岛,举办讲座、书画展等近百项活动,让市民近距离领略艺术大师的风采。

  三是特别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目前,我市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1项。同时,不断加强“博物馆城”建设和名人故居保护,青岛成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水下考古专用船的母港。

  (四)更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转型

  一是运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制作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电子地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市、区、街道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基本信息,让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为打造“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是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出台了《青岛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将文化志愿者长效机制建设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在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设立专门的公益岗位。鼓励各类文化社团加入文化志愿团队,积极参与公益文化活动。

  三是努力畅通与市民沟通渠道,打造“文化点亮青岛”文化金点子征集平台。通过青岛日报和青报网向社会各界征集文化发展的好建议、好方案,为广大市民表达文化诉求、参与文化建设开辟了新渠道,搭建了新平台。

  三、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市民文化需求还有差距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与兄弟城市相比、与市民文化需求相比均有差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不足,网络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政府主导举办的文化活动与市民需求不尽一致,市民参与度不高。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与先进城市相比有差距,如市图书馆建设面积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列第10位,市群众艺术馆排名第6位,仅为济南市文化馆面积的52.5%。

  (二)叫得响、立得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仍然缺乏

  虽然,近年来我市也有一些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但各文艺门类发展水平不平衡,少数门类“一枝独秀”,优势门类不突出,大多数门类乏善可陈。总体来讲,缺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我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虽然数量众多,但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还不多。

  (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还较为薄弱

  目前,文化人才工作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不够、基础人才挖掘不够、基层队伍培育不够等问题。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欠缺,高端文化人才尤其是大师级文化创意人才匮乏,文化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老化、视野不宽、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四)公共文化服务手段相对传统和落后

  全市缺乏统一的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数字化建设存在局部性、碎片化问题,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相对滞后,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不相匹配。

  (五)基层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仍有存在

  部分区市基层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管理不到位,居民知晓率、使用率偏低,部分好的设施因为缺乏必要的配套而空置。

  四、下步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时的重要指示,全面实施 “三一四一”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政策驱动、跨界融合”三项机制,着力打造世界级影视文化高地,着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艺精品生产、文化遗产保护四大体系,着力构筑一个文化人才自由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以 “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编制为统领,寻标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的编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大幅提升“软件”水平,使青岛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之城和体验之地。以“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发展框架,优化“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梯次布局,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升级。

  (二)推出“文化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由实体向虚拟扩展,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完善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数字提升工程,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高品质数字电影服务,为农家书屋配备适用的数字出版物。

  (三)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办好首届市民文化节

  以“市民是主角、社会是主体、政府是主导”为宗旨,创新、拓展市民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在市级层面,在首届市民五王才艺大赛基础上,将比赛拓展至中日韩东亚文化之都城市,让市民有机会走上国际舞台,担当文化使者,向世界传播青岛声音,打造享誉全国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在区市、街道和社区层面,通过在市民家门口举办文艺汇演、特色节会、展览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好地满足市民参与文化活动、欣赏文化演出、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