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毕业论文 > 工作总结 > 全国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18-08-30 19:25 工作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整理的全国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快来看看吧。

  全国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一

  梁晓声,男,汉族,1949年9月出生,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晓声老师虽然身为民盟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知名作家,但他始终以一名普通教师的身份在教育工作第一线勤勤恳恳地工作。他忠诚教育事业,将教书育人视作自己的崇高使命,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正直、善良,他的谦和、质朴,他对理想的执着与对责任的坚守,赢得了广大学生深切的尊敬和爱戴。梁晓声老师以自己的所言所行实实在在地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典范。

  认真实践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言传身教

  梁晓声老师具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力量,时时刻刻体现出可贵的社会道义感和历史使命感。他被百姓称为“平民作家”,而作为教师,他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努力实践着诲人传道的使命。他经常谈到,身正才能言正,身教重于言教。他以自己高尚正直的道德操守为学生做出了最好的示范,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梁晓声老师淡泊名利,平易近人,但在事关为人准则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上他绝不敷衍。虽然除校内工作外,他还要承担很多社会工作,但自律严格的他像其他教师一样要求自己,从不无故缺席任何集体活动,还义务为集体,为学生们做了很多自己本职之外的工作。在单位,遇到评优评奖等事,他总是一概回绝,而把他人,尤其是年轻教师推到前边。而坚持原则和敢于说真话又是梁晓声老师立身处世的原则,他经常以个人反映意见的方式把他所了解到的学生意见、群众意见反映到学院、学校和上级相关部门。梁晓声老师的思想和言行深深影响着同事和学生们。他在第十届海淀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中被全校师生和校外选民选举为海淀区人大代表。

  教学中贯彻人文核心价值的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作为中文专业的教师,梁晓声老师认为,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关于中文的“知识”教学,理应是相对于人性的“鲜蜂王浆”,它既是一种能力的教学,也是一种关于人性质量的教学,主张培养“立体人”,不刻意在学生中培养作家,但要使广大学生成为善于用人文思想看待世界的人。一句话,要培养青年的人文素养和情怀。

  针对当前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及中文教育受重视程度不断滑坡的现象,他发出呼吁,发表系列文章,结集为《我看我想我论》。他深感对于学子们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直接倡导参与了在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的“情感教育”课的建设。作为著名作家,他惜时如金,希望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优秀作品,而在悉心栽培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上他从不吝惜时间。

  教学中,他注意教学方法,积极启发学生,使教学实现了充分的师生互动。他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小说创作与欣赏”课深受学生欢迎,选课同学很多,课下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批改学生们的作品,认真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他再批改,一篇作业常常要经过几个来回,有时仅一篇文章的批语竟多达5000多字,而且完全是手书。课程结束,他写下数千言的“致同学书”,对课程进行总结,对同学们进行鞭策,提出希望。梁老师身体不好,尤其患有严重的颈椎病,不宜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在他写给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和批语中,在他写给同学们的鼓励的话语中饱含着他克服病痛的袭扰所倾注的心血。为保护和鼓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个学期结束,他把学生的作业集合在一起,自己出钱评奖,亲自主持颁奖仪式,然后又出钱汇编成册。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虽然社会工作繁忙,仍坚持利用个人的休息时间与学生定期见面,进行指导。几年来,他虽然身兼多项社会工作,但从未因此而停课、调课,家住校外,但风雨无阻,从来都是提前来到课堂。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梁晓声老师经常在校内外为大学生开设讲座,而他做讲座是无偿的,从不收取任何报酬。有时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把讲座费送到他手里,他都要如数退回。学生们举办征文比赛,邀请他做评委,他总是痛痛快快地答应下来,而为了学生们他所牺牲的个人的休息时间难以计数。严冬酷暑,每当学生们看到梁老师骑着那辆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旧自行车如约而来的身影,他们(她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身教重于言教,梁晓声老师以自己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感染着学生们,影响着学生们。

  全身心关爱学生,关注学生们的人格养成,做同学们成长中的良师益友

  梁老师常对学生讲,要做正直的人,要做心怀敬意、善意的人。他不时地鼓励学生,人每多一种自信,对未来人生也就多一份乐观,多一份宝贵的实际能力。他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细致的人,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多体恤别人,而不是自我设防。为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补充营养又使他们不易察觉,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经常“乐此不疲”地“请客”。节日里他组织无法回家的学生出游,使他们不再想家。听说一名贫困学生家长来京,他主动提出承担所有费用,并安排住在他家。

  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日子里,梁晓声老师跟普通教师一样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从未耽误一节课。对于学生们的恐慌情绪他耐心疏导,以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学生,为避免交叉感染,按照学校要求,他将学生们带到户外,他席地而坐,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任务,他的言行对于稳定广大学生的情绪起到了一般的思想工作所难以起到的影响,也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梁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也每每表现在他对于学生们的实际物质支持中。在了解到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后,他主动向学院提出要给予这样的学生以资助。考虑到这些同学的自尊心,他采用奖励优秀作业的方式,自己拿出数千元钱为学生设立“优秀作业奖”,这不但给予这些学生以实际的帮助,对于他们如何看待社会、人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社的同学们办刊物缺少经费,他个人一次就资助了五千元钱。为支持、鼓励同学们进行文学创作,他前后已募集近五万元的基金支持校园里的文学社团办刊,开展各类活动;在他的倡议下,同学们创办了读书沙龙,他为沙龙捐赠了大量的图书。而他个人在生活上却相当简朴,每次都是骑一辆旧自行车来学校,总是那么几身衣服。在做了这样的好事后他从不声张,也要求学院、学校不要做任何宣传报道。在他的建议和积极资助下,我校同学发起、组织了面向全市高校的“80后,我们这一代”征文及演讲比赛,此次活动覆盖了北京几十所高校,吸引了大批同学广泛参与,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梁晓声老师对于学生的关心也表现在一些细微之处。2003年“非典”期间我院2000级中文系两个班因出现一个疑似病例,其他同学做隔离观察,他了解此事后,他主动为同学们捐款,时时惦念着这些同学,既然不能直接到学生中间去安慰他们,他就一次次给学生们打电话,送去温暖和鼓励,每次到学院他问的都是:“孩子们怎么样了?”他的所言所行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的梁晓声老师。梁晓声老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位学生在《我们心中的梁老师》一文中动情地写到:“对于我来说,对于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来说,与梁老师的这份师徒之情将会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梁晓声老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人民教师的朴实无华的形象和独具的精神光彩。

  全国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二

  刘福颖,女,汉族,1970年9月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东堤头中学一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劳动模范。

  自1993年从天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 刘福颖同志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天津市北辰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初中校东堤头中学。当时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落后的成绩、居高不下的辍学率…让她这个老毕业生感到辛酸。

  刘福颖暗下决心:我一定尽自己所能,让母校重铸辉煌,让家乡的孩子们不出家门也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她十三年如一日在边远农村校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舍小家顾大家,奉献着青春热血,收获着幸福快乐,用她那份责任与爱心撑起家乡教育的一片蓝天。

  刘福颖同志从教十三年,做了十二年的班主任。“以诚感人,以爱育爱”是她工作的信条,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钻研教法、研究心得、走村串巷进行家访…。她每接新的班级都深情地承诺:“也许我不能保证你们每个人都上大学,但我能保证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她非常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学生眼中,她是严师,事无巨细,带头做起。平时刘福颖总是不声不响地弯腰捡起地上的果皮、废纸,为学校操场拔草她也是第一个脱下鞋,在烈日下带头走进烂泥里。有一个学生在给刘老师的周记中写到:“您虽然不说什么,但您用行动告诉我应该怎样去做”。新生入学后她和学生一起制订《班级公约》,商讨班级管理的策略,建立小组评比制、卫生责任制、班干部轮换制等,让学生既感到有章可循又感到老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以丰富的班级活动凝聚学生,把班集体建成温暖的家。如:为了培养七年级新生劳动观念和合作意识,开展了“我是家长好帮手”的劳动技能竞赛。为了提高八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班内召开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的辩论会。为了缓解九年级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开展了“爸爸、妈妈请听我说”的致家长一封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每接一个新班,她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从接班到学生毕业,每一个学生家里她都去过,有的学生家里她甚至去过4、5次,并且坚持做到学生有进步必访、学生家庭出现变故必访、学生在校发生问题必访,每年家访率均达到100%。家访密切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赢得家长对她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每学期在班内刘老师都要开展师生通信活动,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用心去答复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她还利用网上聊天的形式疏导孩子们内心的疑问, 她珍视与学生这份情感,因此从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中,学生都能感受到刘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她体会最深的是:“只要你全心全意爱学生,学生也会同样爱你”。刘福颖同志更像是慈母,在班级管理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育人理念,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制度规范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的人格尊重。刘福颖老师班里来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同学,她的父亲游手好闲,时常惹事生非,监狱已经是几进几出,在村里谁也不敢惹他。有些老师担心这样家庭的孩子不好管理,因此哪个班主任也不愿意要她,最后刘福颖把她接到了自己的班里。刚入学时,她上课坐不住,经常说话,下课打架骂街,让同学们望而生畏。在刘老师与她的接触中发现,她不仅乐于助人、而且文笔很好,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刘老师主动接近她,诚恳的指出她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对她提出具体的希望和要求。多次进行家访,和家长实现了平等沟通,刘老师又主动给她创造在同学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帮她在同学面前树立威信,用各种方式鼓励她。在刘老师的爱心与真诚的感召下,这个学生彻底改掉了不良习惯,不仅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长,而且还被评为区级优秀学生干部。

  有个叫李国成的学生,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给他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李国成情绪低落,几乎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刘老师多次与他谈心,鼓励他战胜病魔,自强不息,并经常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刘福颖用自己的行动和真情教育学生们:班级是个家庭,社会是个家庭,人要富于爱心。学生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以各种方式帮助李国成。在他住院治病期间,同学们轮流为他写听课笔记,厚厚的笔记及一封封的慰问信源源不断的寄到他的病床前,让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李国成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看到人活着的意义,他把这种关爱化为学习的动力,虽有两个多月没来上学,但期末成绩名列年级第三。他以中考602.5分的成绩升入了市重点中学,圆了他的上学梦,“活着真好”道出了这位学生的心声。

  张东兴同学,母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一天,刘福颖发现这个学生情绪低落,一问才知他的父亲患了晚期胃癌,家里不想让他上学了。看着孩子那无助的眼神,刘福颖的心如刀割一般地难受,于是她和张东兴一起来到了他家,把身上仅有的180元钱掏出来放在床上,对他的父母说:“您安心养病,孩子由我和同学们来照顾”。从此照顾张东兴的任务就落到刘福颖师生的肩上。她们先后为张东兴捐款一千多元,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张东兴在给刘老师的信中说到:“您是我至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是您的呵护和帮助使我快乐的渡过了初中生活,我没有感受到因为家庭贫困而带来的一丝烦恼。最让我不能忘的是您说话的语气:严厉的时候像铁钉,让我意识到错误必须改正。温和的时候像流水,让我知道老师是爱我的。我一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和同学们,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

  2003年元旦,东堤头中学九年级四班的教室里格外热闹,教室的墙壁上挂着市级三好班集体的奖状,此刻这里的联欢会达到高潮:全班同学整齐地站在教室里,他们每人手里都捧着一盏闪光的红烛,用一种充满敬意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的班主任,轻声唱起:“再有半年我们将要离开您,时间这么短,我们怎么舍得您…”歌声里,那个女生班长将一块写着 “老师、导师、恩师”的牌匾送到刘福颖老师的手里,烛光把教室映得通红,此情此景,让刘福颖热泪盈眶。透过泪水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诚挚的面孔,她感到无比欣慰,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是多么的幸福。

  刘福颖用爱心为学生们搭起了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同样,她在教育教学领域也闯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带班特色。她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形成了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灵活善变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踏实严谨的教学态度等教学特色,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她的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在本区同类校中名列前茅,她的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获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她还领导参与了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和谐教育实验的子课题研究,2006年4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她的论文《师生互信创造教育契机》发表在天津教育报上。

  刘福颖同志担任了七年的年级组长,经历东堤头中学由弱变强的全过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在工作中始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每一个人,她和她的同事们不断创造着东堤头中学一个又一个奇迹,中考连续五年名列全区榜首,把一所全区倒数校,变成当地远近皆知的一所“名校”。她所带的年级组在2000年、2003年、2004年分别获区级先进年级组的荣誉称号。2004年刘福颖同志又以超出常人的精力,担负起学校的德育主任的重任,同时接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课。她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从班主任培训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丰富多彩的德育特色活动到一节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都留下她开拓创新的思路。她利用公休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用孩子们的歌声和爱心抚慰老人们孤独的心;她还把学生带到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变化的小康村,请村里的老干部讲党的富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种种益处,激发孩子们对党、对家乡的热爱。2005年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不仅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而且被命名为天津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北辰区育人环境特色校。

  刘福颖始终牢记陶行知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她把:“爱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给每一个孩子创造成才的条件”作为她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真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耐心教育每一名学生,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这就是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写照。刘福颖先后被评为北辰区十佳教师、北辰区师德标兵、北辰区十佳班主任,区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福颖同志殚精竭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着成功的机会,给每个孩子搭建着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她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去严格管理学生,她用爱的心灵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她用深情的眼神去注视着学生,她用最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着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当地老百姓传诵着这样一句佳话,“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教苑苦耕耘,青春放异彩。刘福颖同志以顽强拼搏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出色的工作业绩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她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用青春热血谱写着人生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