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辞职信 > 读后感 > 《背影》的优质教案

《背影》的优质教案

  《背影》,作者朱自清,文章回忆了自己当年的一件往事,很质朴,但一言一语间又无不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背影》的优质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2、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朴实的语言风格。

  4、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父爱。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读时划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a.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写父亲与我惜别的深情,所以勾留南京等不重要的就略写。)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请找出本文的文眼。这是文章总写的一句话。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 (—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体现了我什么感情变化?(——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b: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c:不舍之泪:父子离别 d:伤心怀念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伤心、感动、不舍、思念、同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到怀念)

  b.分析文章思路:初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划分结构。就记叙的顺序来说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一(1)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二(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中心是回忆往事),可分3层:(1)别时家境(悲凉气氛)

  〈2〉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一件事一个层次)

  三(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中心是别后思念。)可分3层(1)思念父亲的颓唐

  〈2〉思念父亲的伤怀

  〈3〉思念父亲的来信,叙述我的伤心(从句子之间的关系划分层次)

  关系:因颓唐而伤怀(1--2)/父亲来信是出于颓唐,伤怀之情/我因伤心爱父而落泪。

  (二)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父子深情。线索是背影

  c.四人小组交流以上问题,朗读感人的句子。

  d.交流感人的句子。(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就此发表简单的评述)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爱的感念之情。

  补充材料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课文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

  ■研读赏析(上)

  一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的事情,用的是平常的语言,但是,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

  学生速读文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将思考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a.既然文章写的是人间至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为什么不以 “父爱”为题?

  b.联系作者的经历,说说当年的“我”和写作文章时的“我”感受有什么不同。作者对父亲的体贴关怀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作者在本段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到体贴父亲的心情。

  c.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描写四次父亲背影的情形,你认为哪一次为描写重点,为什么?

  全班深人讨论,逐渐明确:

  a:作者以“背影”为题,非常明显的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难忘父亲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题目的悬念会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询父亲“背影”的含义。如果改成《父爱》,则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

  b.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的学生,写文章时28岁,清华大学的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一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动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动方式,才能真正感受父爱。

  c.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笼罩全文。(点题的“背影”)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7详细的描绘,这是本文的重点。父亲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边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买橘的“背影”)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浓浓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不禁又掉下泪来。(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呼应文章的开头。(思念中的“背影”)或泪光

  大意说对即可,不必强求学生的说法一致。

  明显可以看出第二次是重点,因为整个过程中,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时刻。

  ■教师小结(可拓展延伸)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无限深情,其实最好的已经并且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留心体会。请大家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简单之美,由此发现人世间最普遍的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增进大家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两个对父母亲做法由不理解到理解的事件。

  ■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背诵文章第六段。

  《背影》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细节,感受亲情。

  2、会语言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的情感活动,从而培养珍爱亲情的情感,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研读赏析(下)

  赏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a.反复朗读第六段,多媒体展示问题组。

  ◆认真阅读,划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完成下列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穿着黑布——,——地走到铁道边,慢慢——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这里,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为什么作者要细致地描写父亲的穿戴?(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时,儿子的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尽量用一个词概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了解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思绪。)

  ◆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涵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将橘子一股脑儿的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故作轻松,以宽慰儿子。)

  b.四人小组谈论,教师巡回并参与。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予以肯定,以此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

  再读课文,体会语言。

  a.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画出文中父亲所说几句话,学生朗读课文。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父亲)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对儿子充满关爱之情)

  ◆“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b.四人小组讨论,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学生大意理解即可。

  c.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揭示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作者在此时写出以上文字,可见他深切地理解了父爱。

  再次阅读课文,品味文章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有很多,作者也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所以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体验与反思

  你有没有过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

  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之间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达成增进学生与父母理解、沟通的目的。

  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可鼓励学生把这些话回家说给父母听,达成双方的共同理解。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

  在歌声中结束全文,多媒体展示《懂你》的画面。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把你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最深切的感受说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背 影

  沉重 背 深

  蹒跚 沉

  艰难努力 影 的

  父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