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辞职信 > 读后感 > 阳明先生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阳明先生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这篇书信是王阳明先生为了提醒自己的妻弟诸用明而写的。下面是CN人才小编为大家推荐寄诸用明书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阳明先生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阳明先生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1

  今天在这翻读了阳明先生写给妻子弟弟的一封信,很久没有这么样认真的读过一片古代文言文了,翻读时深感惭愧,文言文的功底还是高中时的,甚至还不如,想想大学时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阅读这种文章,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在我这都已经不知道在去哪了。翻读完整体文章以后,针对自己的理解,重新阅读了译文,对自己的理解给与了纠正与反思。

  文章中阳明先生说了一句话对我震撼深大,“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在现在的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少年轻人还能有这种“晦养厚积”韬光养晦的想法,

  在我看来,韬光养晦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提升自我修养而进行的一种内化提升。现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生活节奏快,思想观念更新迅速。身处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是否被时代裹挟随波逐流?抑或被繁复的信息冲昏头脑?再甚至于站在荒莽的高地上不知何去何从?在这时,你应该选择韬光养晦。信息量庞大的时代,我们并不能保证有质有量地接受所有信息,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前行,摸索新的路。而是要在你已经到达的地方,更深入些。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遍地撒网,广泛涉猎,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潜下心来,俯下身来,默默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韬光养晦是一种做人的战略。韬光养晦可以运用在为人处世中的各个方面,作用范围更广,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收到外在势力的干扰。而锋芒毕露是指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我们当然不否认展示自己的重要性,但是锋芒毕露中的“锐气”我们是否应当展现出来呢?一个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处处展露自己的锐气与才华,收到老板的赏识固然没错,受到其他老员工的鄙夷和不满也是司空见惯的。因此我们说,适时地懂的低调做人,韬光养晦,保存自己的实力,给自己的内在修养多加一分,也许就会又不一样的结果,更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此说韬光养晦并不是完全隐藏自己的才华,而是适时而动。我们只是说在现代社会中藏龙卧虎,我们更多的也许是怀着一种低调的做人态度,减少外界的干扰,增加了内心的自省与自我提升,减少精力的分散,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现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也愈加浮躁的社会,我们的视线被一个个光点吸引,迷乱到找不到自我,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是否应该学会慢下脚步,养精蓄锐,低调做事,适时而动。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这种年轻人身在社会,身在职场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阳明先生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2

  近日,有幸拜读了阳明先生的“寄诸用明书”,感慨颇多。此篇文章写于1511年,即阳明先生四十岁时所著。“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时何等的境界。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那是的阳明先生以为我们指明了育人的思路,但时至今日的我们却未能领会。

  想想当下,有何其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前仆后继,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们本该幸福、快乐的童年在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中度过,把我们的孩子弄得一身疲惫;也失去了我们孩子本该用的天性。望子成龙的心情,各位爸爸妈妈都是一样的,要是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别的小朋友又抓紧时间各种学习,爸爸妈妈都会觉得自己受不了。但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眼中,不参加任何兴趣班也能算得上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如果爸爸妈妈给孩子安排太多的活动反而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所以,无论是什么情况,孩子的假期千万不能让辅导班占满了。要给孩子充分的休息、娱乐、调整的时间和机会。孩子放松好了,开学后才有劲头学习新的课程。不能假期、上学不分,如果孩子把假期当做上学,把上学当做假期,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的。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

  阳明先生寄诸用明书读后感 篇3

  《寄诸用明书》写于1511年,即正德六年辛未,当时王阳明四十岁。文中的诸用明是他的妻弟,诸用明是一个才华出众但不求入仕做官的人,就这一点很得到王阳明的欣赏,然而当时主阳明在京城任吏部验封清史司主事,接到诸用明写信告诉阳明他自已的儿子参加了科举考试,王阳明担心两个侄儿太年少就开始追求功名利禄进而影响他们的前往,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整篇文章充分体了先生让淡薄功名,少时勤奋读书只是为了提升修养,只是为将来成大事晦养厚积。文中第二段“凡后生美质令晦养厚似,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手?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强调人生最事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只有晦养厚私,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牵制,这和先生少时读书的目的是一致——读书只想做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