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热门资讯 >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时间:2019-05-03 07:15 热门资讯 中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中;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心;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今日,第25届全国社科哲学大会暨“中国精神的哲学;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指出,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利于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掌握传播优势和权威解释权;“探讨中国精神,为凝心聚力、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提高。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创新、包容、厚德、谦虚、务实、奋进、诚信、务实、兼容、好学、互信、互利、协商、尊重、爱心、公德、平等、平和,“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它的内涵深刻,它的意义深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国精神”的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使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中国精神”,才能具备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革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树立和弘扬的中心任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中国精神”就是中国魂,需要弘扬那种让中国人自强、自信的国民精神和民族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心得体会。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

  今日,第25届全国社科哲学大会暨“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社科院召开。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及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哲学院、党校的哲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指出,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去看清形势、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他强调,自觉地使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具有现实针对性,有利于秉承科学精神,坚持理性思维;有

  利于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掌握传播优势和权威解释权;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尹汉宁认为,正确的思想方法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列宁思想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哲学思维思想方法在工作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探讨中国精神,为凝心聚力、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提供有益借鉴,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精神之于人类精神发展史意义的认识。”湖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张忠家阐述了从学理层面阐释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认为,中国精神是世界哲学图景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鲜明体现。中国精神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能够让世界更加充分地吸纳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精髓,更多地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德顺教授从哲学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阐释。他认为价值观念的主体性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面对同一个世界,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和追求都不尽相同,所以要想把握好价值观的建设,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性。

  此次会议收到探讨中国精神的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特征、道家哲学的中国精神、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精神与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议题展开讨论。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这次5月4日在北京大学发表纪念“五四运动”讲话时又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习总书记的号召告诉我们:“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的崇高精神追求,我们一定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精神的特点(不足之处)

  有一个犹太文化的参照系,就可以比较,我们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一个新的视角。我研究老子,研究诸子百家和中国历史中,相比起犹太精神,我发现中国精神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可以概括为“无头无尾”,也可以概括为“无来源无未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前面说了,《圣经》是有头有尾的,上帝创世,这是头,这是来源。新天新地,这是尾,这是未来。在创世与新天新地之间的中间过程,是信仰上帝,承担使命,承受苦难,磨练生命的过程。《圣经》是有头有尾的。中国典籍中,有这样的有头有尾的认知或感悟吗?似乎没有。我们这种

  “无头无尾”的精神状态,还被美化和提升了,尤其是禅宗之中被美化和提升,所谓“不思前不思后,活在当下”,精神生活中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当下的感觉,没有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担当。

  从文字记载的内容看,最早的系统文学记录是殷商甲骨文,那是公元前14-11世纪,离现在3000多年了,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华文明最早的集中展现,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字记载的文明的源头。从记载的内容看,殷商可是一个高度重视神灵祭祀的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这话是周期的人说的。商朝祭祀的对象分三个层次,一是上帝,这是最高神。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会专门就中国人的上帝崇拜进行分析。二是自然神。三是祖先神,这是祭祀次数最多的。殷商甲骨文的内容多是对上帝、祖先和自然神的祭祀祷告,里面很少历史内容,很少对过去与未来的内容。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去何处?这些内容很少涉及。从甲骨文中我们知道一点,当时的中国人是相信灵魂不灭的,死去的祖先的灵仍然存在,并且能对活着的人产生影响,可以保佑子孙,也可以作祟降灾给子孙。甲骨文的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收成会不会好?打仗会不会顺利?生孩子会不会顺利?祈求上帝鬼神保佑,风调雨顺,无病无灾。人与神灵世界是一个什么关系呢?贞人(掌管占卜的巫司)把刻有文句的龟甲或兽骨拿去烧烤,会形成烧烤裂纹,贞人根据这些裂纹形状,来判断吉凶。神是通过甲骨裂纹,来昭示未来的。谁懂得这些甲骨裂纹的解读呢,巫司们。有点像看手相,从手掌的纹路来看命运。这里面已经出现了神与人关系的某种模式,人与神,不是直接对话的,神只是通过烧灼甲骨出现的裂纹来表示未来。

  我从哪儿来?我是谁?我到哪儿去?甲骨文祷词中,对这些内容没有系统思考。但是,甲骨文说明了中国信仰的一个基因,这就是灵魂不灭,灵魂对世界有影响力。甲骨文还说明了中国信仰的第二个基因,人是去研究神意,猜测天意,据此决定行动,而不是信仰神和把自己交托给神,不是直接向神祈祷。人神关系有一种疏离,人与神缺少直接对话的习惯。神不向人显身和说话,人只能通过甲骨烧灼的裂纹这类迹象介去猜断神意。第三个基因,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中,分为上帝、自然神和祖先神。第四个基因,甲骨文还说明了中国人祭神的态度,完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短期的实际利益。甲骨文中会有这样的询问:未来十天有没有什么灾祸?这是我看到的关注时间算长的了。

  甲骨文随着商朝的结束而逐步终结,周朝取而代之,周朝留下来的文字,是铸或刻在青铜礼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那些文字,是贵族家庭对一些事件的记录,如王的诏书,任命、狩猎等。内容主要是政治事务或日常生活的历史记录。金文以后,我们能看到有系统思想性的文字作品,应当是《易经》。现在流行的是《周易》,周朝时期对《易经》的整理和分析。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算命,也有祈求。《易经》也是占筮算命之书,里面含有许多关于人生问题的深刻的说法。算命的书,对人生问题有一些深刻认识并不算奇怪。仔细看内容,动机是高度现实功利的,是为了判明趋向,趋利避害,关注的全是现实世界中的利与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