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简历模板 > 简历范文 > 家风家训征文素材推荐2016

家风家训征文素材推荐2016

  家风有很多种,适合自己家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每种好家风都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训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一:家风家训征文

  家风是家庭成员为人处事的做法和风气,是家庭内部特征与道德规范,也是一个家族的性格特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风反而被我们所遗忘与淡化,今天,又重新拾起讨论,觉得很有必要。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的培养,从《颜氏家训》到《曾国藩家书》,光有关于家风的记载和公开发行的就有百十余种,充分说明,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流传较多的如“父慈子孝”、“夫正妇顺”、“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国君”、“五常八德”(五常:礼义仁智信,八德:忠教仁爱信义和平),这些家风家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子孙后代教育和社会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今,在社会上时常听到,说到某个孩子不懂事理,没有教养,归根到底就是家教出了问题。注重物质追求,疏于学习,缺乏道德引导和传承家风的载体;人口流动大,亲人相聚少,家庭微型化,给家风传承难度增大;由熟人社会交往向陌生人社会交往发生了转变,也给家风传承带来外在的困难。种种现象让家风家被渐渐遗忘与淡化。

  重拾家风不仅要依靠社会道德建设,要纠正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家风的培养营造社会氛围还需要依靠每个家庭成员的一代传承一代,更需要依赖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身教是孩子接受家风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家长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勤懒俭奢,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下一代。家风重建,必须从家庭出发,重视家庭的观念,家庭每个成员都要拥有家风意识,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

  典范的家风,是催人向善向上,提高人品涵养,励志成才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家风,可使人在言行举止上自我约束,好的家风对于社会而言,它是道德的力量和规则的信仰。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道德的滑坡将会停滞,人间的真善美将在家风中流传。

  范文二:家风家训征文

  “谁要给太爷爷送饭去?”“我去,我去!”这是小时候我们姐弟三个经常抢着要做的事——给太爷爷送饭。

  太爷爷是五保户,膝下没有儿子,老了就由三家近亲侄子轮流照顾。因为奶奶去世的早,爷爷在外工作,所以照顾太爷爷的任务就自然落在了爸妈的身上。每次轮到我家照顾太爷爷,妈妈都会单独做些好吃的细粮饭菜。那时我和弟弟都还小,平时是吃不到面食和肉菜的,谁去送饭,剩下的就给谁吃了,因此每次我们总是抢着去给太爷爷送饭。就这样,妈妈一直悉心照顾太爷爷和家里的爷爷奶奶,从不嫌脏嫌累,直到他们去世。

  妈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要孝敬老人。父母在老家时,我和弟弟每周都要给他们打几通电话,节假日买上大包小包的东西带回家。儿孙孝顺,是爸妈最自豪的一件事。

  “把房子卖了吧”!为了我们姐弟三个能继续上学,在我上大学那年,家里狠心卖掉了用爷爷安家费盖起的新房。从小爸妈就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要勤奋好学、自立自强!对于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村家庭,同时供出3个孩子上学,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虽然爸妈兄弟姐妹多,从小没怎么上过学、读过书,但是她们用自己最朴素的情怀让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勤学向上、自立自强!

  我家的家规没有明文记载,但祖辈传承下来的百善孝为先、自立自强的家训,已经融入到了家人的血脉之中,形成我们特有的家风。它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后人的希望和鞭策,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范文三:家风家训征文

  记得小的时候我还住在鱼塘上,那时候我的母亲是一名“守塘”渔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鱼塘,日起前而作、日落后而息,每天忙忙碌碌中企盼着老天爷赏口饭吃,虽说忙了些,但也算有个盼头;而我父亲在帮忙拾掇家务的同时还兼做些贩鱼的活计,如同菜农一般有时候凌晨三四点就得出门而去。

  那时候我还小,总觉得爸妈都很忙,自己却很无聊。于是,我总喜欢在家里翻箱倒柜玩一些自娱自乐的事儿,家中三间半的平房里除了些渔工渔具,也就剩下爸妈结婚时的几大件了。其中最醒目的就是爸妈卧室里的一面镜柜了,镜柜是爸妈那个年代独有的大件家具,带衣柜和抽屉,正面是长一米宽四十公分的大镜面。我很喜欢在镜子前摆出各式各样的鬼脸,虽然只是做给自己看。

  属于镜子的回忆很多,记得我每天上学前,母亲总是会不厌其烦地在镜子前为我整理衣服,衣领左右的对称,衣摆褶皱的熨贴,一丝一毫透着股认真,当时我并不知道母亲这样的吹毛求疵真的有必要吗。我的母亲是个“半文盲”,识得的字并不多,但她却告诉我,衣着是一个人的“脸”,也是一个家的“面”,人争一口气、佛求一炷香,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些脸面的。当时我并不懂,后来长大了些,却又觉得母亲的想法有些俗气。

  我父亲是个话不多的人,听父亲说过每次出门和别人谈生意前,母亲也会帮他把衣着拾掇的服服帖帖、一丝不苟。我问父亲为什么妈妈要这么做,他笑了笑,玩味地说了声:“因为我脸比你大”,当时我就笑了。其实父亲是个很严厉的人,每次我犯了错他都会把我叫到镜子前,让我看着镜子前的自己,然后让我说出自己错在哪。当时自己觉得很窘迫,哪有看着自己认错的?可每次迫于父亲严厉的目光,我也就屈从了。

  现在我长大了,有时也会回忆起曾经父母对我的教育,可刹那间映入脑海的,却是我曾经以为厌恶甚至讨厌的大镜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这面陪伴我度过童年的大镜子真正教会了我“正衣冠,知荣辱”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当年母亲所执着的“脸面”和父亲的“大脸”并不是什么俗人俗举,而是一种抛开了文字的“家风”;至于曾经的面镜思过,更是一种可贵的“家训”;以镜为鉴,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更是一种门风。以家为镜,以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踏踏实实做人;以耻为镜,以一种堂堂正正的风貌认认真真做事。这才是当年父母想传递给我的内在含义。

  家风家训并不一定是门楣两侧的牌匾,也不一定是承载于文字的祖训家德,正如那面“大镜子”,虽然它早就碎了,却实实在在印刻在了我的生命脉络里,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了下来。

  范文四:家风家训征文

  家庭组成了社会,社会成为国家,国家之基在于家庭的家风。家风良好,是父母的行为品质优秀,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努力养成的结果。

  古往今来,谈论家庭最有成就的是《曾国藩家书》,他在持家教子方面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小时候,我住在巷子里,四周都是左邻右舍。有许多同龄小伙伴与我玩耍,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爷爷以前是山东人,因为工作原因来到这里 ,至今为止,仍保留着吃面食的习惯。几乎每一个月,他都会做面粉丸子和馒头 。家中有蒸笼,每次一打开,香喷喷的面粉味扑鼻而来。可是每一次,爷爷都会提着一个装着一半的丸子到邻居家发去。每次望着爷爷的身影,我真刚到奇怪,丸子本身就不多呀!有一次我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疑问,拽着爷爷的衣服,鼓着嘴说:“爷爷,为什么丸子给别人那么多,自己不就不够了吗?”爷爷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蹲下来对我说:“邻里乡亲,有东西就要分享,才能友好相处,互帮互助。”果真应了爷爷的话,每次他们有什么新奇的食物,都会分给我。

  人与人之间本身就隔着一层墙,倘若你不打穿它,他人也不会帮助你,甚至不会认识你。打穿这层“墙”的工具是主动与他人交往,让他人感受到你的热情与人格魅力,这就是我们家会分享,不吝啬的风气。

  节俭亦是我们家的风气。李商隐曾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有节俭败由奢。”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花钱大手大脚,购物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没有丝毫实用性,只是觉得新鲜有趣就不由自主的塞进了口袋,买回家后放在角落里,不理不睬,最后成为一堆烂渣,看着碍眼后就不屑一顾的扔进垃圾桶,不疼不痒。我们家庭极其厌恶这种人群。 看古人:司马光当官几十年,没有尝过山珍海味,家里只有田三顷。陪伴他多年的张氏死后,没钱办丧礼,司马光宁可把自家地典当出去,也不愿浪费财物把葬礼办得排场一点。他的著作《训俭示康》,教导司马康崇尚节俭。古人的事历一直启发着我们,他们用高尚的人格告诉世人如何使家风良好,使其延续不断。

  我们家虽学历不及硕士,但我们读书阅读的热情不减。爷爷每天按时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还经常给我讲世界形势的变化;爷爷最大兴趣爱好就是读报,家里的报纸摞起来有几大箱,爷爷一直珍藏着。我喜爱历史,对汉唐历史情有独钟,去图书馆借书,此类书籍较多,看CCTV10播出的《百家讲坛》 ,是我汲取知识的途径;还有动物小说,例如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西顿的《狼王传》,它们使我了解了动物的生活方式与其内心世界,还有最令我关注的:他们的生存处境。这使我们修养了身心,开阔了视野,塑造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获得了内心强大世界与精神支柱,灵魂得到了放飞。

  我老家有一个家谱,从清初开始,没有一代人是达官贵人,没有一代人是皇族贵族,全是平民百姓。大家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祖宗说的:简简单单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所以没有一人干过偷鸡摸狗之事。所以说家风好的并不只是有钱有权有势的家庭,平民百姓亦可。只要父母树立言行榜样,在孩子内心种下一颗健康的种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汲取水分,吸收阳光,就能长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为大地献出一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