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面试 > 面试自我介绍 > 乘风破浪电影观后感精选

乘风破浪电影观后感精选

  电影乘风破浪观后感1

  《乘风破浪》,由韩寒执导兼编剧的剧情片,邓超、彭于晏、赵丽颖等著名影星的加盟让这部影片“星汉灿烂”。   该片致敬了《回到未来》《新难兄难弟》《时光倒流七十年》等片,影片主人公徐太浪是一名赛车手,一直对父亲反对自己的赛车事业耿耿于怀,在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过程中,阿浪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奇妙的冒险。在1998年的亭林镇,他结识了一群兄弟好友——身为录像厅老板的阿正、程序员小马、六一和阿正的女友小花。阿浪与“正太帮”好兄弟一起饮酒高歌、惩恶扬善、携手制霸亭林镇,一同闯过许多奇幻的经历后,阿浪对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部电影可以看作韩寒自己不同时代的映射,无论是徐太浪还是阿正,都有韩寒自己的影子,他将自己内心不愿忘却的“被遗忘的时代”以电影的形式浓缩在了亭林镇当中,定格成不朽的记忆。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而《乘风破浪》讲的正是一群“不看利弊”的“小孩子”们,看了太多香港电影的正太是滑稽的四人帮派里的老大,用脆弱又中二的理想主义守护故乡小镇。把绿毛虫放在了女孩头上,学校南门的墙在那一次格外难翻,那时小巷的青苔,不像学校一样规规矩矩,脚印也像它一样,不知落在何处,这旧时光的巷子里,承载着他们的“帮派”回忆,无关利益,无关年少时萌发的那一丝“坏男人”的叛逆感觉,无关青年时的那一腔热血,有的只是青阶上那一只依靠着本能的绿毛虫。

  也许这不是一部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电影,却能让少数人在观影过程中看见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这电影承载着是一种“不懂事” ,而不是年轻时所没有的“老成” “稳重”。没有紧锣密鼓的思维和逻辑,那个时代,再老成,再稳重,也不过是小孩。   而历经沧桑坐在病房的阿正,能不能说就是叛逆的我们所付出的经过渲染放大的代价?已经长大的人会忘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无奈,会忘记记忆的碎片只会在时光长河中逐渐消逝,会忘记自己该做的,不过是开着“车”,一直往前走罢了。   除却戳心的笔杆,韩寒的配乐一直是一个亮点,电影做的好不好,配乐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电影有时候并非是考验一个导演的影像审美,很多时候也在考验音乐上的趣味。最简单的例子的是昆汀的电影《杀死比尔》,据说昆汀家里有三千张黑胶唱片。不知道韩寒家有没有那么多唱片,才让《乘风破浪》的配乐与电影主题那般“百般红紫共芳菲”。

  摄影方面,大概韩寒也是赛车手的缘故,赛车的几段镜头刺激、扣人心弦。而且做旧的滤镜直接将人带入分“父亲的时代”。   有人说《乘风破浪》是三个月的圈钱之作的,其实不然。这部电影是在韩寒脑海中演绎过改变过修缮过许多遍的,这是他人生的片面写照,是他对自己的“理想国”亭林镇的压缩和定格。电影主题够不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却让青春、亲情、友情、爱情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情。剧中笑点密集而不尴尬,许多梗都来自韩寒原来的小说,在电影院中看也不会让人犯尴尬癌。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电影。如果把这个片定义为情怀文艺片,他不算很成功,因为他“文艺情怀”的地方不能让很多人认同;如果你并不能认同它的“文艺情怀”,你会觉得他更像是带着些许情怀的喜剧片,倒也不枯燥乏味,过程很愉悦,朋友之间谈起也是会挺有话题聊的,总之就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电影乘风破浪观后感2

  《乘风破浪》的故事与韩寒写小说时的套路差不多。虽然男主角套用了好朋友——车手徐浪的名字,但徐太浪的处世态度以及影片营造的父子关系,还是一眼就能看出作者本人的性格痕迹与文字风格。   母亲分娩后抑郁离世,让徐太浪(邓超饰)对不负责任且无能的父亲徐正太(彭于晏饰)心怀怨恨,而暴躁的单身父亲除了发火打骂,也完全不懂如何与叛逆的孩子相处。在终于取得人生中第一个赛车的成就之后,徐太浪将自己压抑多年的愤怒、不满向父亲摊牌,正在这时,一场意外使得时空逆转,将他送回了1998年——那个他还未出生的年份。

  《乘风破浪》的故事主线也就从这个年代展开,在颇具复古风情的南方水乡里找到了属于它的调性。这样一个世界,或者说是小社会,你曾在韩寒过去的书中读到过,有点像《一座城池》,也有可能是《光荣日》。

  和所有穿越回过去的人一样,徐太浪起初也不能免俗地想要去改变点什么,好比说质问一下平凡的父亲为何不顾妻儿、碌碌无为,再找找素未谋面的母亲,看看她究竟生得什么模样。不同的是,相比其他有所诉求的中年屌丝男或迷茫轻熟女,徐太浪原本对自己的人生轨迹相当满意,反而是父亲的“失败”令他更为介怀。

  当徐太浪与还没成为他爹的徐正太成为了铁哥们,才发现他原本以为不负责任的父亲,其实是个重情重义的男子汉,母亲与父亲相爱多年感情深厚,还是位乐观坚强的职业女性。原本从上帝视角出发的徐太浪,逐渐从旁观者成为了父亲青春岁月的参与者——两人一同行侠仗义,一同畅想愚蠢的未来,一同为兄弟两肋插刀,一同经受重创和惩罚。   尽管已知悲剧式的结局,但在这个过程中,徐太浪依然放弃了强行地重置父亲的未来,转而选择了弥补自己与父亲缺失的过去,选择理解父亲的选择,选择接受有些你无力改变更不能改变的事。

  《乘风破浪》电影观后感3

  从作家、赛车手再到如今的导演,“跨界”成了外界牢牢贴在韩寒身上的标签。像经常与他一并被人提及的郭敬明一样,韩寒从踏入这一行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对人们对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多加质疑。

  但是韩寒还是用他极为敏锐的嗅觉(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还有待商榷),迅速地完成了这次身份转换,犹如在他钟情的赛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甩尾漂移。在《后会无期》上映之前,无数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仍然用自己最擅长的调侃与段子,俘获了大批人心——至少从票房来看,韩寒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相当的不赖。但即便如此,针对《后会无期》的各种质疑仍然如影随形——“故事性弱”、“结构松散”是不少人对这部用金句堆成的影片的指摘。但对于韩寒而言,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看待世界的方式,源于他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进行影像化想象的习惯。

  面对这些质疑,韩寒并未针锋相对,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对其一笑置之。想必韩寒自己也再清楚不过,作为一部跨界过来的处女作,《后会无期》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也远不及无可挑剔的程度。外界的批评与质疑,恰可作为自己改进补长的契机。少年得志、早早成名的他,做任何事都注定要被公众拿到放大镜下观察和评论,有多少赞美与喝彩,就会有同等量级的怀疑与批评。韩寒或许早已习惯了这一点,要想继续前行,他也不得不习惯这一点。

  如今,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即将问世,从卡司曝光的第一刻起,争议声再度纷至沓来。有人表示这“只是又一部《后会无期》”,也有人早早抛出“韩寒早已江郎才尽”的论调。在《后会无期》中,韩寒把陈柏霖饰演的主人公设定为一名作家,如今,《乘风破浪》的主人公将是一名赛车手——两者正是韩寒自己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因此,也不难想见,《乘风破浪》也会像《后会无期》一样,投射大量韩寒自己的思考与价值观,在其中的人物身上,你或多或少会见到韩寒的影子。

  《后会无期》看似是一篇无关明确题旨的散文,其实骨子里仍然是夹杂了诸多韩寒自己世界观的议论文,那些迷茫失落的人物和透着几许睿智几许无奈的对白,正是他眼中的世界。从《乘风破浪》这个片名来看,这部新作无疑会比《后会无期》走得更远,与后者的忧伤落寞相比,前者似乎更具备某种暗暗较劲的雄心。

  在《乘风破浪》里,我们很可能会看到韩寒曾经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那一面,看见他以影像化的语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它很可能还会和《后会无期》一样,充满大量韩寒式段子或曰金句,至于金句是将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则取决于能够塑造更饱满的人物和更流畅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喜欢,韩寒都已经再度扬帆远行。在争议的风头浪尖,他是否真能乘风破浪,最终只能用作品说话。

  《乘风破浪》电影观后感4

  一个人,过了三十岁还能保住少年心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能还是看脸,同样是青春无悔,冯唐的小说拍出来就是肿胀肥腻的一块红烧肉让人吃不下,而韩寒的电影总有着一股清新凛冽的露水气,像一颗春天里刚摘的毛桃子。

  《乘风破浪》的预告片出来,听着韩寒在开头轻轻哼着《在雨中》,让我有一秒的恍惚,这是18岁的韩寒。

  “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就是一场戏。”

  据说《乘风破浪》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赛车手徐浪,2018年是徐浪去世10周年。他是韩寒在赛车圈内最好的朋友,走的时候才32岁,妻子刚刚怀孕。葬礼上,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韩寒,嚎啕大哭。

  后来韩寒写过一篇文章叫《致徐浪:生活就像是跳楼一样往下延续》:

  “我们的生活依然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他是最先接触到地面的人。

  我和你看到的人都在最好的时光里,我们都很开心,而你又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也是最好的事情。

  好风光似幻似虚,多一分钟又如何,你丫把它留住了,但我不会输给你的。”

  好风光似幻似虚,这是我看完《乘风破浪》2分钟预告片最真的感受。一群少年浪荡在晦暗斑驳的小镇,眼前是白墙灰瓦,心里却是波澜壮阔。

  邓超饰演的主角就叫徐太浪,“该片讲述了不被父亲理解的赛车手阿浪意外经历一场奇妙冒险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个徐太浪,就像韩寒的影子。

  1982年,韩寒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名字美得不合实际,现实是低矮的平房高耸的烟囱,尘土飞扬的小路,水泥桥下流淌着红色的河水,来来去去的三轮车,与别的工业小镇没什么分别。

  后来他为家乡写了一首亭林镇镇歌,“我们生是亭林镇的老百姓 / 死是亭林镇的小精灵。”

  不少青年作家都是从小镇出来的,比如韩寒,也比如郭敬明。也许成长环境的逼仄与破败,很容易让一个早熟少年,催生出逃离的渴望与幻想,总觉得自己是这片昏暗低垂天空里唯一闪烁的星辰,时刻都准备奔赴一个未知的远大前程。

  韩寒初中就遇上了初恋,全校学习成绩前三名的Z。为了跟Z考上同一所重点高中,韩寒拼命学习,这情节就跟《三重门》里一模一样。

  一次数学考试他考了满分,却被老师怀疑作弊,还叫来了韩寒他爸。爸爸从单位里骑车匆匆赶来,见了韩寒什么也没问,一脚把他踹出数米远,韩寒一声也没争辩。

  后来,韩寒凭着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进了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但那时的他,已经极度厌恶数学,连带理科全线崩溃。

  他对自己的文笔一直很自信,平时一个很羞涩的人说到文学就变得特别张扬,“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钟书是第一,我是第三。”同学不解,钱钟书是谁?

  韩寒写到《三重门》的尾声,主人公林雨翔面临被女朋友误会被家长追查,一切不知道该放不该放。听到远方的汽笛,他萌生了出走的想法,又无处可去,只能写“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他在高二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辍学。人生最后一个晚自习,他给挚友写了一封告别信:“一个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青春,趁我还年少,我要万水千山走遍。”

  辍学后,父母跟韩寒的关系一度很紧张,于是他索性搬回了亭林镇,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与徐太浪搂着一帮兄弟在小镇招摇而过不同,韩寒在小镇没有朋友。

  “每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小镇上开过每一条马路,从音像店里租了碟,回家看完第二天又还回去。

  夜里他四处寻找灯光球场,跟一群成年人们蹭球踢。他依然每天期待周末来临,因为他所有的朋友们都还在学校里面。”(via南方周末记者陈鸣《世界差点把他忘了》)

  后来,韩寒回想起这段时光,用了两个字形容,孤独,“深深的孤独”。

  18岁的时候,韩寒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那是一列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傍晚发车。没过多久天黑了,窗外亮起昏暗的灯光,很多辆自行车从眼前闪过。

  他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骑自行车,绰号叫“亭林镇最速男。”但那时有一件事情又让他很自卑,因为他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在北京的头几年,韩寒依旧孤独,还有些困顿。只是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找到了热爱的东西,赛车。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最初学赛车的时候,他每天都在卡丁车场练车练到半夜,一个人孤独地在灯下兜着圈子。赛车拼的是资本,最艰难的时候,艰难到一个轮胎也买不起了,韩寒靠着一辆国产车开了两年多整整十二万公里。

  “那时候看着那些大车队的车手从我眼前开过的时候,脚一踩油门就是噼噼啪啪的那种排气管的声音特别的响,那我一踩油门,跟他们一样,也是噼噼啪啪的声音,但那是排气管掉在地上。”

  即便如此,开着赛车的韩寒,总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他也因此认识了一生的好朋友徐浪。

  韩寒与徐浪有着相似的生长轨迹。徐浪也是在浙江武义县城里长大,初中有了一辆摩托,从此越骑越远。

  得知徐浪去世的消息,韩寒开着车,一边开车,一边哭,好几次都开错路了。徐浪头也不回的走了,如韩寒所说,他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

  (“我常想起死去的那些朋友们。我能做的就是躺下睡觉,闭眼,再睁眼,把车的反光镜涂成黑色,绑上安全带,戴上头盔,停到发车位,继续。”——韩寒 《东望洋》)

  今年过了三十四岁生日的韩寒,早已被大家称作岳父。他不再写博客,也很少更微博。除了宣传电影跟书,偶尔的小玩笑,更多的时候,是沉默。

  他在成人礼演讲的时候,对着台下一群少男少女说,“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一场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

  《乘风破浪》听起来很有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况味,梁青有首歌叫《远方》这么唱,“欲乘风,愿破浪,望脱缰,闯一闯。”

  每个小镇青年都是这样走过。义无反顾的离别故乡,怀着满腔热情奔赴远方。等到生活的豪情壮志都被磨平,体会过人生冷暖交杂,青春终于成为了一页压得平平的书签。

  韩寒时不时还会回亭林镇去,小说里到处都是亭林镇的影子,《后会无期》的台球厅也是在亭林镇拍的。

  有人猜,《乘风破浪》讲的也许是赛车手徐太浪回到过去,认识了年轻时候的父母,所以才有了合照里赵丽颖所说的老公与儿子。

  预告最后的镜头,夜幕四合,邓超揽着彭于晏向前走,又一起回头,其实再无岁月可回头。乘风破浪,浪是徐浪,风也许是像少年啦一样飞驰的韩寒。电影纪念的是走远了的徐浪,也许还有同样走远了的少年韩寒。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过得飞快,随之而来的是更长久的沉默。经历越多的人越沉默,沉默着失去,沉默着怀念。物是人皆非,所幸我们花了一大把力气,终于跟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