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面试 > 面试自我介绍 > 巧用类比三原则的论文

巧用类比三原则的论文

  摘要:类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介绍用好、用巧类比应当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必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对类比教学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类比;必要性;可比性;可接受

  类比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实践证明,运用巧妙的类比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把类比用好、用巧呢?笔者以为,把握好以下三条基本原则最为关键。

  一、必要性原则

  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主要考量。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类比教学虽有其独特优势,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方面,开展类比教学就需要对类比源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并要与类比泉进行对照比较,这无疑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类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体有一个从类比泉到类比源,再从类比源回到类比泉变换转移过程,这在客观上存在着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潜在危险。因此,我们在选择类比法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切忌滥用。

  要确认类比的必要性,可从三个方面来权衡:

  ①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②学习内容的难度;

  ③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一般来说,对于重点、难点,在没有别的更有效的方法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用类比教学,以实现“最优化”的目标。

  二、可比性原则

  类比实际上是将已知类比源的相似特性移植到未知类比泉的过程,而高度的可比性乃是实现类比移植的基本前提,否则,类比就起不到启发引导作用。

  所谓可比性,就是类比中的类比源与类比泉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属性上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在生物学教学中,常常利用类比来比拟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或生理过程,按可比性原则,我们所选择的类比源必须在相应的属性上与类比泉保持高度的同一性和相似性。例如,为了说明血浆如何运载血细胞,笔者作了如下类比:

  教师:同学们,河里的沙粒、石块有腿吗?

  学生:没有。

  教师:有翅膀吗?

  学生:没有。

  教师:可河里的沙粒、石块怎么从河的上游跑到下游去了呢?

  学生:被水冲去的。

  此时,教师再作简要的阐释以说明血细胞也是被流动的血浆“冲”走的。

  本例虽然简短,但由于血浆运载血细胞的方式与河水冲走沙粒、石块的方式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因此,取得了很好类比的效果。

  事实证明,在进行类比的相应属性上,类比源与类比泉的同一性和相似性越高,其可比性就越强,类比的效果也就越好。

  三、可接受原则

  类比是一个由已知类比源的某种特性推知未知类比泉的相似特性的推理过程。因此,仅有很强可比性,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理想的类比效果,因为类比的成败还与学生对类比源本身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密切相关。不难理解,假如学生对类比源本身尚且一无所知,那么,进行类比移植和类比推理也只能是奢望了。例如,我们常常用照相机的结构来比拟说明眼球的结构,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照相机的结构并不清楚,所以,类比的结果往往是越比学生越糊涂。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和构建一个类比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先备知识,选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作类比源。为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从学生的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中选择类比源。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肠绒毛的生理意义,可以用学生先前学习过的根毛的生理意义作类比源;为了让学生理解肾脏与肾单位的关系,可以用学生先前学习的肺与肺泡的关系进行类比等等。

  二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类比源。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静脉瓣的开闭,教师可以用“风吹门开”和“风吹门关”来作类比;为了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教师可以用医生打针的过程进行类比(为增强效果,教师可用注射器进行演示)。

  用好、用巧类比既是一种创造,又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在注重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把类比的创造性与规律性相结合,把类比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充分发挥类比教学的优势,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