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求职信 > 求职信模板 >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论文

  摘要: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而综合创新能力不强。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量的工程创新型人才。我国工程师主要来源于高等工科院校毕业生,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仍然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联系实际不够、市场意识淡薄等诸多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为此,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等培养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一些对策和突破口。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企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34-02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中国工程院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受传统观念、传统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不强。企业原始性的创新成果少,工程技术上的引进、吸收、消化的再创新也不够,缺乏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不高。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大量的工程创新型人才。我国工程师主要来源于高等工科院校毕业生,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哪些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如何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上的薄弱环节

  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1. 课程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没有从足够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许多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材中占有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内核的科学前沿知识,却仍被置于教材之外。工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望。

  2. 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缺乏启发式教学及师生间的交流,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意识不强。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低下,长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桎梏下,学生思维产生了惰性,忽视了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和创新。另外,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其中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少),这种导向作用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缺乏启发式、研究式、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3.联系实际不够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逐渐减少,软性的和虚拟性的内容却不断增加。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1]。重理论轻实践、重软件轻硬件、重虚拟轻现实,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而学校的实验设备并未能实现同步增长,教学资源被稀释,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

  再则,为避免增加成本,不少企业都不欢迎大量的学生进入工厂实习,更不欢迎学生参与生产。学生实习难以安排,有的学校甚至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其效果可想而知。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1]。

  4.市场意识淡薄

  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工程教育中,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分析,使学生的成本和效益意识比较淡薄。不少企业认为,学校应“加快知识产权法律的普及教育,从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特别是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和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急需加强。

  5.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多数为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讲台,缺乏工程实践背景,重视学历提高和学术研究,轻视生产实践活动。高校的工程教师自身缺乏生产或工程一线的实际锻炼,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难以真正做到联系工程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由此导致在讲授专业课时不能引用工程实例阐述基本理论和原理,不能用工业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只能纸上谈兵。老师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6.成果评价导向有失偏颇

  在高校内部,教师的工作考核、职称评定及科技成果的评价等,着重强调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刊物级别,工程背景被淡化,也抑制了教师在科研中的创新思维。不少人宁可选择稳妥平庸的研究课题,而放弃风险大、却有可能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科研方向,这也是造成我国高校科研成果大量低水平重复的原因之一。

  再则,近年来,不少实力较强的工科大学竞相改为综合大学,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来的工科优势逐渐被削弱。此外,由于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也严重制约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不少工程技术人员感到,由于传统教育因素影响,使自身缺乏必要的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与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从而造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先天不足,影响了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他们迫切希望大学教育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好创新教育是个庞大的课题,这里提出几方面作为突破口:

  1.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创新人才来说,实践能力至少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当然实践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但集中教育阶段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工作阶段中不可得的[2]。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考虑工程的综合性及其技术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特点,学校应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标。

  要努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真正在企业中发现问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协同解决问题。在突出工程实践特色的同时,鼓励、支持工科高校教师、学生跨学科组成合作团队,深入企业第一线,建立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一次“实战演练”。这就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来源于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做到“真题真做”。在这一过程中,激励学生发挥独创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删去那些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补充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及企业需要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还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法律、管理、沟通等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好习惯。

  3.培养复合型人才

  企业目前最缺少的是既懂技术又会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要重视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一般人才大规模培养的基础之上,高度重视能够带动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的“领军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利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为造就茅以升、詹天佑式的我国21世纪的工程大师和巨匠奠定基础。

  4.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针对目前工程教育中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训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努力引进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可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

  高等学校还可通过厂校联合进行科研、教学,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业锻炼,指派教师参与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参与学生实践实训指导等,以提高实践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眼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某些工科青年教师进行实践再教育,如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对应的工程技术岗位实际锻炼一段时间,培养工程意识和能力。

  5.与企业紧密合作

  高校可充分利用校董事会、校友会、校企合作会等组织机构,把培训大学生创新智能的相关实践课堂尽量多建在相关企业中,建立产学双方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良性协作关系。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通过与企业组建紧密合作型的研究开发中心,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注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转变技术创新意识,积极配合、参与企业的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活动。

  高校还可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生产实践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继续工程教育服务,传授科技最前沿的内容,加快其知识更新速度,以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全面增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下,产品的竞争说到底是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竞争。能否尽快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质量、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就成为提高国家工业竞争力、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更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高校应主动出击,加快工程教育的改革,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大规模工程开发提供人力资源准备。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

  [2]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初议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