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求职指南 > 人才测评 > 传承好家风好家教主题征文

传承好家风好家教主题征文

  当前,弘扬美好家风的号角越来越强劲,一个家庭中,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心灵,塑造下一代的人格,它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CN人才网小编整理的传承好家风好家教主题征文,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好家风好家教主题征文一

  “吃点亏不算什么”这是我小时候在饭桌上经常听到父亲说的一句话。

  记得那年冬季,大哥要给家里添置家什,将妈妈一年来辛辛苦苦养的一头猪,卖给生猪收购站,早上没给猪吃一瓢食,可是收购站却扣了20斤食水,大哥很生气,非要和工作人员理论,说是要把猪抬回家,父亲极力制止。回家后,妈妈听说了也非常生气。而父亲却说:“吃点亏,这没什么。”时隔不久,邻居家也买生猪,收购站如法炮制扣食水,邻家大哥生气了,争执了好长时间,收购站毫不松口,他便把生猪往家抬,说是回家自己杀猪肉自己卖。由于山路崎岖,一百六十多斤的猪又不停的折腾,一不小心,邻家大哥和另外一个小伙子从石坝上跌了下去,一人腿骨骨折,一人肋骨骨折。从治疗到恢复,两个人零零总总花去2000多元(相当于现在2万多元)。爸爸听说后,又平静的说了一句话:“吃点亏,没什么”。

  我不禁反思起来,这是什么惹的祸,还不是那20斤食水的问题,这20斤食水(现在折算200多元)引发了一场惨剧,是多么让人痛惜,钱就有这么重要吗?可以为了钱不顾及潜在危险?如果邻家大哥也能像我父亲那样坦然接受,就不会出现两人伤残的悲剧。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很多人为了不能吃亏,搭上生命的,甚至弄得家破人亡。父亲常说:“一个人,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舍本逐末,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要我们快乐健康每一天,是多么的重要,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我长大后,渐渐懂得:乐于吃亏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更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只有确立了这样坚强信念的人,才是获得了永远幸福、永远自由的人。现实告诉我们,有时吃亏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们拥有的不必很多,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得失的准则,帮我们在复杂中找到那么一点简单,在踌躇中找到那么一点依据。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 父亲又告诫我,在学校,多做了一点事情,不必耿耿于怀,换个角度想一下,这正是给了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是啊!有的人,很多时候,极力的想去拥有,却往往空手而归,没有认真的对现在的自己进行分析,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于是导致了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我想很多时候,一个人要摆正心态,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实中的每一件事情,才是根本。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通往成功的路必然是曲折崎岖,风雨险阻,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吃点小亏不算什么,不吃小亏的人往往是要吃大亏的,邻家大哥就是一例。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地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但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并不仅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不仅仅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而是因为不懂得吃亏是福。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有更多的人做到诚实守信,处处能为别人着想,事事能从大处着想,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害别人利益,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多么和谐、多么美好!

  “做一件很小的好事,也能给别人一缕光亮。”父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这是他给母亲的一句评语。

  小时候,家里穷,最好的食物大概就是母亲做的蒿子糯米粑吧。这时候我们姊妹四人都围坐在灶台前,眼神紧盯着铁锅里的蒿子糯米粑,看着绿茵茵的粑“嗤”的一声,冒着白气,贴在油乎乎的锅底。这样的日子里,满屋子充满了节日的气氛,蒿子糯米粑的香气弥漫了整间土砖屋,诱得我们垂涎三尺,喉咙“咕咕”作响。

  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天边的最后一道晚霞淹没在山尖,天色暗淡了下来。母亲刚刚做好几个蒿子糯米粑,准备好晚餐。这时候,一个走东家,串西家的货郎敲响了我家的木门:“大姐,我在你家借宿一晚好吗?”货郎冲着我母亲说。顺着声音看去,货郎大概四五十岁的样子,黝黑,高瘦,微微有点罗锅背,肩膀上担着竹木混制货郎担。“诶,你进来吧,挨到明日天亮再走吧。”母亲毫不犹豫的让货郎进屋来。

  我家住的地方,有四户人家,除此之外,要隔好几里地才有几户人家,而且山高路远,小路鸡场般蜿蜒,黑夜赶路是很危险的,更何况货郎走到下一个村庄,可能家家户户都安歇了吧。再说,来这里的货郎极少,山里人家,穷且节俭惯了,不轻易买洋货,很多货郎觉得无利可图。这样一想,我倒觉得母亲做得对,应该留宿人家一晚。父亲知道山路危险,也很赞成妈妈的做法。“饿了吧,这有蒿子粑,香着呢。”母亲把蒿子糯米粑端过来,招呼着货郎坐在餐桌前。“啊!”我差点喊出声来。蒿子粑大概就是一人一个,如果被货郎吃完了,那剩下的分给谁呢?

  还没有等我回过神,货郎已经陆续吃下了两个,而且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来,跑了一天的山路,他真的很饿了。待到货郎止住了饥饿,母亲才把剩下的三个粑切开来,分给我们姊妹四人。母亲看我嘟哝着小嘴,轻轻拍了拍我的头:“远来是客啊,出门在外,都是苦命人,都有难言的苦。等你来日长大了,就知道人情冷暖了哦。”

  母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心里还是很不心甘情愿。手里的大半个粑也吃得无滋无味。货郎也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一样,脸上露出责怪自己的表情来:“真的是打搅了,大姐,来这的外乡人很少吧……”

  母亲一边收拾晚餐后的残羹一边回着话:“是啊,穷山僻壤的,谁来串门啊,好些家里都揭不开锅,哪有心思和外界交往……以后你到这边来,尽管来我家歇脚就是,好吃好喝不说,粗粮泉水还是有的。挨一挨,这夜晚也就过去了。”那一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父亲和母亲与货郎唠叨到很晚,全然没有把他当外人看。

  第二天,母亲还塞给货郎好些红薯皮,饭团,让他路上充饥。货郎也拿了一打火柴作为回报,然后担起货郎担朝下一个村庄走去。

  打那以后,货郎一年到头也有那么几次到我家来歇脚。每次,母亲都像招呼自己的亲人一样。我很不解,不过摄于母亲的威严,也不敢多问,只有祈求货郎不要赶在我家做好吃的日子来。父亲看出了我心中的端倪,用平和的语气对我说:“你妈妈虽然做的是一件很小的好事,但是能给别人一缕阳光。希望你今后,不要认为是一件很小的善事,就不去做”。我那时听了只是一知半解。

  是啊,善良就是人心中的打火石,即使善良很小,也可以给落寞人心中送去光亮。这心中的亮光会温暖你整个人生,会让你看到别人的伤口,然后懂得抚慰,而不是落井下石;这温暖的光亮会让你看到举手之劳的力量。小小一缕光亮,即使是微弱的光芒,最终也会燃成一片灿烂的天空,可以游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

  光阴的辗转,惊醒了岁月里的花红柳绿,恋桃花盛开,看蝶飞花舞。采撷一朵朵小小的心花,偎依在阳光上写诗,将小时候的美好,细细絮叨。在我心中,有一个安静的角落,可容我在文字中修篱种菊,在清寂中听云水禅音,在一个人的安静岁月中,赏细雨初歇的清新;感受盛夏激情热烈的欣喜;呵护着父母在我幼小心灵中种下的那朵朵纯净的心花!

  传承好家风好家教主题征文二

  记忆是一种风景,镌刻在自己的心间。回味往事,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题记

  老家的老屋前有一棵老梧桐树,古朴而沧桑,我的童年故事开始于这棵老梧桐树下。后来我懂得了一些事情,老梧桐树下就有了家族、爷爷与我之间的记忆。

  我的祖上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大多是往返于田间地头的朴实农民。自然就没有那些高官巨贾之类的家族那些字字珠玑的家风祖训。族人们口口相传的那几句最为普通的言辞,就是后人教育子孙们最为妥帖的内容。

  后来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祖训传给了爷爷,再后来爷爷有了父亲这些孩子。教育子女依然延续着先祖们遗留下的各种方式。方式无论是简单还是繁琐,内容永远都是勤劳、守法、孝道和团结这类的东西,从没有改变过。而老屋前的这棵老梧桐树下便是爷爷教育子女们最为合适的地方。那个年代一家几十口人生活在一起,没有分家。大清早,一大家子都会端着碗围在老树下,或蹲或站,老爷子总是借这个机会对自己的儿孙们进行在我看来最为朴实的教育———教育子女尽孝道者有之、严训遵纪守法者有之……每每此时是没有人发出任何异样之声音的。

  九十年代,那是一个收入并不丰厚的年代。农民们依靠仅有的一点土地没法改善家里老小的生活,于是一股偷盗树木的风气盛行。家家户户,男男女女,人手一把锯子,美其名曰“走货”。夜幕降临,群起而动,一夜下来盗伐几棵,次日便可换得钱币。爷爷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做过多年的生产队干部,可能算得上那个年代里根正苗红的那一类人物。当然无法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家庭里。于是老梧桐树下,老爷子用一种低沉而浑厚的语调警告着:“谁要是在外面偷一棵树就不要进这个家门!”那个时候家里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外出偷盗过一棵树,而这种低沉的警告,这么多年来都深深震慑着我们这些后起的孙辈们。

  长大后,我离开了家去外地上大学。假期回家,总要陪爷爷在老梧桐树下坐坐。老爷子总会跟我谈起家族的一些故去的历史,言辞之间总会告诉我:“农民的孩子没有别的本事,只有勤奋学习,靠本领吃饭。农民的孩子没有别的本事,只有学会做人,别人说你好那才叫好!”声音依旧那样低沉而浑厚,而这种教育也一直影响着我到今天。每每生活中面对一些为人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总会想起老爷子在老树下对我的教导。

  生活天天过去,平淡、平凡然而平静。活着的人需要一种支撑,有时并不一定来自于物质而是精神教育,而这种教育也并不一定来自于高大的书本,也许就是家族里老人们说的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故事。

  记忆是一道风景,雕刻在老家的老屋那斑驳的墙面上;记忆是一抹余音,萦绕在老屋前那棵老梧桐树下。树已老去,人亦老去,但老梧桐树下的故事依然,道理依旧……

  传承好家风好家教主题征文三

  在我家的墙上挂着一副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副字还是我出生时爷爷送给我的,希望我长大后好好做人,善事再小也要去做,恶事再小也不能做。这么多年,妈妈时时刻刻用行动教会我怎样去做。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上海火车站等车。这时走进来一个中年男子,他的身边跟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姑娘。只见他弓着腰来到一排排人群面前,小声地央求着什么。有些人抬起头看一眼就别开脸,有些人干脆看都不看一眼,低头玩着手机……他尴尬地继续移动着脚步,来到我们面前,他又低声咕哝着:孩子妈走了,听说在上海,我带孩子来寻找,没有找到,希望能讨点钱继续寻找……我半信半疑:他说的情况是真的吗?我转过脸看妈妈,心想:妈妈会相信他吗?会不会给他钱呢?只见妈妈什么也没说,掏出50元钱微笑着放进他的碗里。有人善意地提醒妈妈不要被骗,妈妈笑笑便坐下了,这微笑浅得让人无法注意,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妈妈平时是个很节俭的人,然而对待一个乞讨者却如此慷慨!妈妈用行动告诉我:50元钱对于我们这个家不算什么大数目,可是万一这个人确实遇到了困难,那么我们这小小的善举可能会帮他解决天大的困难。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拿着刚领到的稿费去超市犒劳自己。刚走到超市门口,看见一个断了双臂的男孩正在卖唱。我正想走开,突然想起妈妈那浅浅的微笑,便走了过去,把用来买零食的钱都给了他。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我冲他笑了笑,便回家了。妈妈看我两手空空,十分纳闷。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妈妈一把拥过我,在我脸上盖了个“章”说:“走,妈带你买零食去。”

  这样的小事我做了不少,扶楼上的奶奶上下楼更是我经常做的。当然,一些小坏事也没少受妈妈地批评。一天,我陪妈妈在超市买菜。我被一些散称的零食吸引了。我环顾四周,见四下无人,拿起一个,塞入口中,真美味啊!我如法炮制,又尝了其它几种味道。回家后,我得意地向妈妈炫耀。妈妈看着我,眉头皱得像个疙瘩。她严厉地批评我:“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下不为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定会铭刻在心,把这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

  传承好家风好家教主题征文四

  “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

  ——梁晓声

  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不断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央视曾做过几期《家风是什么》的系列节目,我看的时候就在想,我的家风是什么呢?

  我的家庭,是很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家中几代人也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可就是从这样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我,当老师问起班上哪位同学最有“书生气”时,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我。

  我确实是很爱读书的,也很享受读书所带来的乐趣。为此,身边的人都乐意说我是“书虫”,这其中的含义大概跟胡适先生少年时期被叫做“糜先生”是一样的。只不过,胡适先生的那种书生气是因为小时候身体羸弱和母亲的管教形成的,而我却是因为长期在家中受到父母对书喜爱的耳濡目染导致的吧。

  是的,我们一家都是好学的,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也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喜欢读书。都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算是对我家风的概括了。

  我的家算不上“书香门第”,但一家人都是喜爱读书的。我一直很佩服我的父亲,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听他说过一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时他只是随口那么一说,我并不理解个中的含义,只是觉得很深奥,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他便告诉我,这些都是书上的,长大后自然会学到,也就能理解了。于是在我的心里,“书”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

  我的母亲,一个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家庭妇女,却也是一位极爱书的人。每年,她都会订阅一些文摘、小说等刊物,我的家中还珍藏着近十来年的《读者文摘》,满满当当的几大箱子。这些书,都被她整理得服服帖帖的,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一番。

  我很诧异,每天早出晚归忙于生计的爸爸,为何说起《岳阳楼记》来头头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我记得都清楚些;每天挥动锅铲在厨房忙碌的妈妈,为什么辅导我写出来的作文拿去参加征文比赛还能获奖?可能都是不断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果吧。

  也难怪我被别人叫做“书虫”,因为我痴迷于读书。我从书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还能修身养性呢。作为学生,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通过读大量的书,而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正如著名作家梁晓声所说“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我坚信,我家那被书香浸润的家风,定能代代传承,且将不断发扬光大!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