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实习报告 > 辞职报告 > “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开题

“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20-07-26 07:00 辞职报告

  下面是中国人才为您准备的“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一、课题名称

  xx市实验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近日,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让我们的课堂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孩子的心房。

  根据国内教育的分析,近几年来,适合学生的生态教育以及生态课堂得到了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论著和论文。如: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5),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等。

  但从以上的论著和论文来看,多是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这对基层园校的推广和应用带来相当的困难,为此,我校提出了“实施生态教育,打造生命憩园”这一主课题,实施系列研究。其中“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是从生态教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层面作一些研究,探索出对各学科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课题的研究符合新教育实验的要求。

  新教育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及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即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审视六大行到的内涵,从生态学角度思考,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为,在一种和谐的、融洽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我校开展的“生态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正是为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奠定了基础。

  2.课题的研究能改善学生成长的生命样态。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发展生成的,具有创生性”的要求。在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里,我们要关注的是在学校学习中如何为学生终生学习与成长打下基础——知识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基础、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因此,开展“生态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正是引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发现、改善小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生命样态、提升生命质量的有益尝试。

  3.课题的研究能正确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发展。

  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将有助于课题组教师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培养与塑造出一批富有全球视野、尊重生命、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行家、教学专家和名师;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真正的可能,从而使校园和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

  四、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生态”一词,结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及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用语素解释法来表达,即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它们之间以及它(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本课题所及“生态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整体、和谐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性的人文化教育模式。它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有利于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情:心像青草,在阳光雨露下才蓬勃萌发。教学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学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任何不讲“情”的课堂,不能说无效,至少是低效的,甚至是残缺的课堂。简言之“美学”。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吸引孩子热爱学习。“趣”像磁石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小学生“趣”尤为重要,知识内在的趣,教学设计的趣,教师教学的趣等无一不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动力。简言之“乐学”。四者之间辩证关系是:有序才是有效课堂,有序有情才是完美课堂,有序有情有趣才是完美的高效课堂。

  “生态课堂”,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简言之就是“尊重知识,尊重规律,尊重生命”,构建起“有序,有效,有情,有趣的生态课堂”。“序” 有两层之意,其一,“序”乃秩序,秩序乃习惯;其二,“序”乃顺序,顺序乃规律。认知规律,心理规律,知识规律等,万事万物都有其“序”。教学当解密其“序”,按规律办事。顺乎天性物理施教,简言之“会学”。效:顾名思义,与文交友,此为课堂的生命,学有所获,当属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先有效,后高效,动态发展,永无止境,简言之“学好”。

  课堂是一个多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生态集合,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多向互动作用的关系。生态课堂各要素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给课堂这个独有的生态集合带来某种变化,进而形成有机的整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达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态课堂正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学习和实践活动,让课堂真正达到“三维目标”的三位一体和有机统一。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通过对小学各科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透析课堂生态环境因素与生态课堂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总结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和范式,积累生态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探索生态课堂动态平衡的形成机制,实现生态课堂师生更好地生命成长,达成“双赢”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与学生一起成长,与生态课堂一起成长,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从而促进我校课题研究特色形成和发展,并推动我校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1.以生态课堂思想理念及目标导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各科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细化的研究要点有:教材使用研究;生态教学的情境创设;生态课堂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生态化模式;如何做到教学相长;等等。

  2.创造和谐自然的生态课堂学习环境。细化的研究要点有:完美教室的缔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创设;教学场景的再现与演绎;课堂学习环境的拓展(聆听窗外声音);等等。

  3.建立科学、高效的生态课堂评价机制。细化的研究要点有:课堂中的生态评价(即时评价)要素;生态评价的策略;作业评价的技巧;等等。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总的研究思路为理论引领、典型引路,分段、分科,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学科课程形成生态教育体系,打造生命憩园。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例研究法,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资料搜集,整理相关理论,以供课题组借鉴。

  在课题研究初期和后期,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特别是生态教学现状,作两次“现状”调查,以掌握比较真实、具体的情况。前者,为全面开展生态课堂研究作好铺垫;后者,为全面总结生态课堂研究成果提供“素材”。

  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课例研究法,并由各科骨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观察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以取得研究实效。

  在课题研究总结和推广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对各学科在研究中形成的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

  七、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开题,介绍生态课堂相关理论,结合我校周三半日教研活动,展开广泛的发动和实践探索,在听评课中充分挖掘相关问题,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通过生态课堂课例的研究,总结得与失,构建起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撰写相关指导文章,并利用我校第一届生态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交流成功经验

  第三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完成课题申报评审书的填写,并申报。同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相应的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和保障制度。其次,初步确立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向。再次,学习、研究相关的理论,理解、内化生态课堂的本质、含义、特征以及教学方式的内涵、类型、适用范围等。

  第四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完成课题阶段总结。将课题研究的要义进一步进行宣传和推介,完成关于生态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围绕研究目标,认真分析教案案例,指导教师撰写案例分析,撰写教学反思、记载教学日志。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有序,有效,有情,有趣”等生态的理念贯彻其中,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召开课题研究中期评估会。分门别类完成相关案例研究的整理和出版,汇编论文,完成研究报告,同时递交结题申请,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措施

  1.理论保障

  如前所述,本课题的实施,有一系列的政策和理论作为研究支撑。而课题核心组成员也对生态课堂作了初步研究和实践,一些研究论文分别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报》等教育报刊刊载,内容涉及生态课堂的原理、原则、特性等,实现了生态课堂理论研究的初步创新。

  2.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

  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xx

  副组长:xx

  成员:教导处、教科室人员

  实验教师:全体任课教师

  实验对象:1——5年级学生

  3.制度保障

  根据我校“教职工考核制度”、“课题实验管理办法”等管理机制,建立级部主任管理制度,课题定期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定期成果发布、展示、观摩制度等,从制度层面可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4.物质保障和经费保障

  课题研究所需的图书资料费、课例光盘制作费用、资料汇编出版费用等都能学校负责支出。物质和经费上的落实、也是本课题能够正常实施的有力保障。

  九、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方案、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生态课堂典型课例汇编。

  4.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或出版的专著。

  5.生态课堂构建区域推进。

  6.学校网站开辟“生态课堂课研究”“教研管理”栏目。

  十、主要参考文献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5);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穆吐《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04-12);

  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中国科学院专网,2007-08-06);贾星客、李极光《生态问题的信息哲学基础》(论文天下网,2007-11-22)。

  张家港市“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