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实习报告 > 调查报告 >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探索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 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将800名大学生分为网络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应用自编背景信息调查表、自尊量表(SE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其进行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寻找影响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结果 性别、年级、家庭适应性、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交孤立、问题解决、自责、幻想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 网络成瘾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和治疗需要立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有机结合多种干预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社会心理因素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人才资源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发展直接关乎到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日益凸显,有报道显示在校大学生正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1]。因网络沉迷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习成绩下降、荒废学业、心理和行为异常等现象日渐被重视,并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就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可以看出网络成瘾是一个多因一果的复杂变量,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选取了可能与网络成瘾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综合探讨其影响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职工医学院两所学校大二、大三学生及研究生876名,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1.3%。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作为诊断工具,将得分大于等于5的学生81名,作为成瘾组(IAD),其余719名大学生作为非成瘾组(非IAD)。

  1.2评价工具 网络成瘾的评价:使用Young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YDQ)》, YDQ是Young根据DSM-IV中病理性的10项标准确定的互联网成瘾的8项标准,符合其中5项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2]。台湾陈淑惠教授的中文网络成瘾诊断量表(CIAS)。CIAS包含如下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前三个是网络成瘾的核心症状,后两个是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共26个题项,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此量表不具诊断意义,将其作为网络成瘾各分症状的改善情况参考。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999年再测信度为0.83,2000年测得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与0.82之间,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3]。

  自尊的评估:使用《自尊量表(SES)》,共10个题目,4级评分,用以评估个体自尊水平[4]。

  家庭关系的评估: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是由Olson等人1982年编制的。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共有3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答案分为五个等级。主要评价两方面的家庭功能:(1)亲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Adaptability),即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5]。

  孤独感的评估:使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属多维量表,是为区分R.S,Weiss(1973)提出的孤独四种类型所设计的,这四种类型是: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情绪与社交孤独(感受)。 ESLI包含15对描述,每对中左侧描述孤立(“现在我的生活如何”),右侧描述孤独(“现在我对生活感受如何”)。每个陈述都有四级评分:偶尔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通常如此。情绪孤立与孤独由前八对条目评定,社交孤立与孤独由后七对条目评定[4]。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3、0.80、0.86、0.82,两周后孤立与孤独两大类总分的重测信度系数均为0.80。

  社会支持的评估:使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有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分量表,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92, 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适合我国人群使用[4]。

  应付方式评估:使用肖水源编制《应对方式问卷(DSQ)》,共62个题目, 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回避、合理化六个因子,用以评估作为个体应对外界应激的方式类型。六个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P<0.01)[4]。

  1.3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录入SPSS13.0,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的人口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2 结果

  2.1 成瘾率 本研究使用YDQ在800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网络成瘾者81例,成瘾比率为10.1%。

  2.2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2.3 网络成瘾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并结合专业知识,选取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 讨论

  本研究使用YDQ在800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网络成瘾者81例,成瘾比率为10.1%。这一数字与之前报道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10%左右相符[5],进一步表明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选取了可能与网络成瘾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调查,旨在探索其社会心理因素。

  既往研究者们认为网络成瘾是在一定的人格特质下,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网络成瘾可能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和不愉快的童年经历有关;行为主义认为网络成瘾是强化的结果:在成瘾初期,操纵游戏级别上升、得到奖励和精神上不断胜利的正性情绪体验和攻击本能的满足称为阳性强化因素成为网络的吸引力,而利用网络达到应付应激、失败、挫折、精神痛苦和负性情绪、消磨时光则成为阴性强化因素成为网络成瘾的发展和维持因素,同时形成的网络组织、游戏伙伴则构成了社会因素的二级强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父母和同伴的影响尤为重要,同伴的压力和示范作用也是易感成瘾的一种外界因素;人格特质观点认为,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发生成瘾者,其人格往往有缺陷,称为“成瘾人格”,他们易产生焦虑、紧张、欲望不满足、情感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好奇、模仿。 根据文献中这些理论所提到的种种成因,我们选取了自尊量表(SES)、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和应付方式问卷,以收集成瘾大学生在自尊、家庭、孤独和应对方式方面的数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级、网龄、母亲不良嗜好、生活事件、家庭适应性、社交孤立、问题解决、自责、幻想、社会支持利用度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性别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网络成瘾群体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一是因为网络游戏往往含有暴力与攻击性,可能与男性的攻击本能强于女性有关;二是网络成瘾与同伴的模仿作用有关,在大学男性群体中,游戏高手甚至比成绩好者更为群体所崇拜。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各班级网络成瘾人数在差异显著,即存在“集体成瘾”现象,成瘾者集中分布于某些班级中。本研究认为,这就是同伴模仿的作用,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以“游戏高手”为荣的氛围,则该班成瘾者的人数显著多于平均水平。因此,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班级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有助于减弱集体成瘾现象。同时,年级也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大一新生成瘾较少,而高年级乃至研究生成瘾较多。本研究认为一是由于上述“集体成瘾”的同伴模仿作用存在,二是成瘾的发生与学生客观上拥有的课余时间多少有关。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较轻且对大学的新鲜感下降而较少参加各类学校、社团活动,缺少个人规划和定位的大学生容易“无所事事”,感到空虚和无聊,从而选择网络填补时间和情感的空白。因此,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和个人规划指导可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

  家庭也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成瘾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多为专制型和放纵型,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均低于非成瘾组。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家庭关系紧张不和谐可能是青少年成瘾的诱因。回归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网络成瘾的保护性因素,即一个家庭的关系越亲密、对突发问题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越强,则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越少。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7]。家庭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少年在面对种种挑战、压力甚至挫折时,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成为其减轻压力的场所,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相反,不温暖且僵化的家庭不但难以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还常常成为青少年压力的来源。进一步来说,家庭温暖的缺失会让青少年形成强烈的孤独感,而孤独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之一,网络成瘾者比非成瘾者更容易形成孤独感[8],他们依赖互联网进行情感交流。综上所述,家庭影响着一个人的应对方式形成和孤独感,同时是社会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见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是大学生网络成瘾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网络成瘾者自尊心偏低,他们普遍对自己现实生活感到不如意,幸福感缺失。低自尊的人缺少对处理生活事件能力的自信,易采用逃避方式应对;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幸福感缺失带来许多不良情绪,将自己全身心投入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遣这些不良情绪。应付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中起中介作用。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可减缓应激水平从而有利于健康;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回归结果表明,问题解决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是成瘾的抑制因素,与李宏利等人研究一致[9]。而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不能合理应对应激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否认或逃避问题,而网络为其提供了便利的逃避空间。我们在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中,可以从应对方式入手,有针对性地改变学生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引导其自我成长,建立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以缓解应激压力,从而使个体通过健康的方式成功解决问题。

  本研究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多因一果的复杂变量,性别、年级、生活事件等外在因素与家庭、自尊、孤独感、应对方式等内在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在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过程中,针对单一因素干预的效果存在局限性,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干预体系,全方位考虑影响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机结合多种干预方式,以达到较好的预防和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J].青年研究,2005,(5):42-48.

  [2]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6.

  [3] 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4] Rosenberg.自尊量表(The self esteem scale);Olson.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二版中文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 Edition- Chinese Version);Vincenzi, Grabosky.情绪与社交孤独问卷(Emotional-Social Loneliness Inventory);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8-320;142-149;301-303;127-131;110-115.

  [5] 吴汉荣,朱克京.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4,20(11):1363-1364.

  [6] 张兰君.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11 (4) : 279-280.

  [7] 陶然,黄秀琴,张慧敏等. 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47-48.

  [8] 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25-1427.

  [9] 李宏利等. 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