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职场资讯 > 职场维权 >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时间:2021-09-13 07:00 职场维权 下一个人间 你胜人间无数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由汉宝德先生亲自执笔,就一位人文大师而言,他的谦朴笔调,将其一生由小时逃难到随国民党政府来台,从求学到做事,以其学建筑过程为主调,兼及他在教育及公共事务上(括修古绩、办博物馆、办学校等)的一些事迹。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自传,也是台湾建筑设计、建筑教育,都市空间与博物馆发展历程的自传。汉宝德,建筑设计是他的本业,教育是他的理想,艺术是他的兴趣。从自然科学博物馆到台南艺术学院,他的使命感让他构筑了人文与科技的事业;从垦丁活动中心一直到溪头活动中心的建筑设计,他完成了自我建筑的主义演进;从业窗创刊到如今的专栏写作,他一秉文人气息,道出世俗币病。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由汉宝德先生亲自执笔,就一位人文大师而言,他的谦朴笔调,将其一生由小时逃难到随国民党政府来台,从求学到做事,以其学建筑过程为主调,兼及他在教育及公共事务上(括修古绩、办博物馆、办学校等)的一些事迹。(汉宝德生於一九三四年,今为68岁)

  阅读汉宝德,除了建筑的美感启发外,更有一份深刻的人文关櫰与历史情感。

  作者介绍

  汉宝德,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皋陆镇,1958年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士,1964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台湾当代建筑的导师,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活跃于教育界、建筑界、博物馆界,一生作育英才无数,如黄永洪、姚仁禄、姚仁喜、登琨艳等都是其得意门生,有「汉宝德的一小步,建筑界的一大步」之美誉。

  文摘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在过去几十年间,每认识新的朋友,都不免对我的“汉”字很好奇。这是个稀姓,从哪里来的?有些性子急的朋友不等我回答,就问:“是不是旗人?”大概因为满洲人有所谓汉旗吧!还有少数朋友,提到旗人,看我摇头,赶快又说是不是蒙古人?自从我在报上写文章以来,有少数读者以为我是外国人,以为汉是英文音译过来的。奇怪的是,明明是汉,反而没有人认为我是汉人,好像认定,如果是汉人就不必在姓氏上表明了。与众不同的姓这可真是冤枉。我确实不知为什么姓汉,但应该是汉人没错。我向来相信种族平等,是台湾人,或哪个少数民族都无所谓;但事实上,山东日照的汉家是明洪武二年自江苏海州移民而来,这是有碑为证的。

  这座碑今天被丢到哪里已无法查考了,但我在小时候刚认识字,就有长辈带我到村子南边的树林里念那座碑上的字,这是我亲眼见过,曾经读过的。

  因此山东日照汉家至少有六七年的历史了。

  当然了,家姓中没有汉姓,说明了汉姓发生在宋代之后,有可能是蒙古人;我原很希望自己是蒙古人,可以假设在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的贵族撤退前留在中国,改姓汉氏。可是这个道理说不通,若真有此情形,我的祖先不会傻到选一个“怪姓”故意引起别人注意吧!果然,我们在《古今图书集成》的姓氏篇里,找到宋朝曾有姓汉的官儿呢!而且我们在苏北,确实还有老家在。

  我一生至今,除了一起逃出来的本家之外,只有两次遇到姓汉的人。一次是少年时在青岛,遇到几代前自老家移民到邻县的本家。他表示,为求生计离乡背井外出的本家,除了读书识字的家庭,保住本姓是很困难的;不识字的庄稼人,请人代笔,汉字就变成韩字了。另外一次是近年在台北遇到的一位来自广州的青年,他是古木器专家,做古家具生意。他的祖先也是来自山东,尚有碑文为证。据他说是祖上因犯罪才逃到广东落户的。

  也许我的姓与众不同,使我老觉得自己很特别。

  所以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人云亦云。很妙的是,在意见上,我永远是与众不同的少数。

  交代了姓氏,回头来说说我的老家。

  山东日照,本来就是贫瘠、穷苦的三等县,靠海却缺少海产,直到近年建设了石臼港才咸鱼翻身,升格为日照市了。至于汉家世居的皋陆镇,离县城向西四十里,是很封闭的农村。我的儿童时期在这里度过,因此我是标准的乡下人。

  我记忆中的皋陆,村之北为岭,村之南为林,林中有祖坟,再南有一河,河对岸又是岭。小时候常与玩伴在夏天,脱光了衣服到河里戏水。在苦难的时代,这样快乐的日子是不多的。老冢记忆我家在村子的中央,是全村规模的一家,也是当时富有的,因此后来就成为被斗争的对象。宅子全部被拆除,今想回去看看,也没有什么可看了。虽然我离家时不过八九岁,却对老家有常清晰的印象,建筑配置,历历如绘。我的记忆力本来是很差的,可是对于空间的记忆力特强,这是我后来学建筑的潜在原因吧!在记忆中,我家的大门面东,前面是广场,广场之东是我家的东宅。因租给人家,我完全没有记忆。

  大门上有屋顶,门扇是黑漆,檐下挂着两只大灯笼,上有“安仁堂、汉”的字样。门上有红色对联,每年过年换一次,联文经家父告诉我,永远是“耕读为业,勤俭持家”,也许是要以此管教儿孙吧。我的曾祖父常在大门口出现,阻止我贪玩或出门去与玩伴嬉戏。

  其实这副对联只是俗套,并没有说明我所记得的家中实情,比如我不记得家里有一间书房。家里“文雅”的屋子,是进了大门后的前院内,右转,坐东朝西的“外屋”,也就是客房,记得里面有些与读书人相关的设备,家谱好像就放在那里。门上的对联也比较文雅,家父告诉我,上联是“静坐常思己”,下联是“闲谈莫论人”。这间屋子很少用,经常锁着。

  这样的看法也许是不公平的,可是,我记得的时候已经是抗战时期了。国家在动乱中,我的两个叔叔都在外念书,甚至逃到后方去参加抗日。他们还是读书人,只是不读古书而已。家父是长子,负有持家的任务,这时候正努力以不同的方式来经营家务,支持弟弟读书。时代已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