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笔试 > 笔试经验 > 值得推荐的社会科学书单

值得推荐的社会科学书单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下面就一起来欣赏小编推荐的值得推荐的社会科学书单吧。

  茶叶江山 周重林 李乐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2

  读此书有一种深切的感受,作者把茶叶看作是一种精神信仰,带着一种家国情怀来叙述茶叶的历史,它不再是轻飘飘的一片叶子,而有了江山的厚重。作者借藏族的谚语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在藏地之外,它应该还是礼仪,是文化,是精神。所以说,这本书写的有情有意,是用心之作。读者很容易被作者执着于茶叶理想的精神所感染,从而跟着他们去寻找失去了的生活的味道。

  保守主义 刘军宁 东方出版社 2014/11

  何谓保守主义?作者解释为:只有保守自由与自由传统的主义,才称得上是保守主义。作者对保守主义的研究,在中国,是开创性的填补空白之作,对于消除国民中对保守主义的普遍误解,划清真保守主义和假保守主义的界限,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本书又不是关于各种保守主义学说的汇纂,而是侧重其中一些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的理解和阐发。对于保守主义稀缺的中国思想界来说,他的研究打开了一座封闭之门。

  陈寅恪与柳如是 徐迅 东方出版社 2014/10

  这是一部奇特的书。作者所要探讨的,是陈寅恪在新旧易代之际的文化态度和选择,他却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以剧本的形式回到历史现场。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并真切地感受到陈寅恪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们还能领略当代文化名流如鲁迅、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王国维、吴宓、徐志摩的风云际会。特别是该书以《柳如是别传》为依托,晚明时的文人士子亦穿插其间,实现了现实与梦境的交融,古人与今人的对话,读起来饶有兴味。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 朱燕云 张赋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11

  虽然吃过褚橙,但对种褚橙的褚时健却很少了解。《褚时健》一书弥补了我的这种缺憾,使我对这位“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企业家们效法的榜样,更以自身的行为,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格。他使我想起一句老话: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人称他的橙子为“励志橙”,而这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励志英雄”呢!

  秉烛隧中 何光沪 新星出版社 2014/11

  这本随笔集是何光沪先生自2003年至今大约12年所作文章的结集。他在这里用了“秉烛隧中”的意象作为书名,象征着一种为了给同伴照亮险境迷途而牺牲自己的精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作者是一位宗教学者,但他的文章并不故作艰深,故弄玄虚,而是将形而上的问题用了清澈明了的语言来讲述,更可贵的是,能在中西神学哲学的辨析中直指当下的世道人心。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01

  我们很少读到为一座城市写的传记,《耶路撒冷三千年》是个特例。在人类历史上,这座城市的独特性,以及它的丰富和复杂,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整个世界的缩影。作者以其栩栩如生的叙述,“横扫三千年的宏观历史”,带领读者走进这座集中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丰厚历史的圣地,生动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在他的笔下,这是唯一一座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值得一读再读。

  中国近代的财与兵 刘刚 李冬君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10

  此书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叙事的反思之作。两位作者从近代中国商人的命运入手,研究行政权利与财权、兵权的关系,以及中央权利与地方权利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博弈、消长,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作者在这里找到了一种解读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的角度,由此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近代政治很难在政治的层面展开。作者的叙事风格是以个性融入历史写作,读来生动有趣。

  山河国运:近代中国的地方博弈 叶曙明 九州出版社2014/10

  这也是一部反思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作者的叙事角度也很新颖,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他对社会底层政治文化的运作及成因,特别是对近代以来社会政治运动的干预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重新解读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动荡和转型的轨迹。他让我们看到,撇开纷繁的党派之争,在表层之下,还有更深刻的文化潜流,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选择,也是中国人的宿命。

  盗火者: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 邓康延 梁罗兴等 新星出版社 2014/11

  在中国,教育问题人人能言之,却不能尽言之,人们对任何一个环节上的问题都可能争论不休。这本《盗火者》是根据凤凰卫视的同名纪录片整理而成,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真实纪录,而且集合了一大批热心中国教育改革的革新者,以及深入思考教育问题的学者,他们坚苦卓绝的实践和理性思考,或许能给关心未来教育前景的人们一些启示。

  隔岸的甲午 祝勇 东方出版社 2014/11

  祝勇的历史叙事从来都带着他个人的品质,一个散文家的品质,这本讲述清日甲午战争的书,就选取了透过日本遗迹观察这场战争的角度。与其说他写的是历史,不如说他写的更像是行走中的历史散文,所以他自认为“现场性”是这本书的着眼点。因此,他对于历史就有了不同的呈现,这种呈现更多地基于他对当下中日关系的感触和思考,有鲜明的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