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面试 > 面试自我介绍 > 口碑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口碑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由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安妮宝贝同名电影《七月与安生》,于28日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继上映期间爆棚的好口碑后,在网上再次掀起了口碑高潮。辨识度极高的周冬雨,灵动演绎了李安生,网友感叹道“周冬雨是为大银幕而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欢迎阅读!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理解这样一个命题,那么就可以理解我为什么会被这部电影所激动了。按照黑格尔在《小逻辑》§213中对理念的定义,即“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那么美的首先必须是真的。而因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真理是真正的普遍性与绝对性,那么,作为这种真理的感性显现,美者因而就首先被显现为普遍者。那么,在这重意义上,当一个具体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真正令这个人感动的就并非是这件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当然,这件艺术作品的外观和形态自然会首先激动他的感觉和表象),而是其中的普遍者。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国产青春片一向评价不高——当然,尚未回归祖国的宝岛青春片除外——其被观众诟病最深的一点就是它不够真实,或者按照更直白的说法:“太假”。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有丰富观影经验的人,但是由于一些个人原因,我曾经在一天内连续看完了《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及《同桌的你》。很明显,我是以电影的质量来排序的。

  且不论堪称佳作的《那些年》与中规中矩的《致青春》,《同桌的你》确实不是一部足够动人的作品(5.6的豆瓣评分也可以作为某种佐证),虽然它拿下了4.56亿人民币的票房总量。但如果我们稍微反思一下,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论断,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票房是因为“同桌”这两个字拿到的。

  但这个概念——这个当年将这部电影炒热的概念,这个承载了很多代人集体记忆的概念,也同时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当人们走进电影院的时候,人们是想从银幕上看到自己的青春,去追忆或者说缅怀一些东西——也许那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勉勉强强做到了这一点,但从大学开始就成了喜剧和闹剧的大杂烩:大学室友跟(中学)“同桌”的关系已然显示出某种吊诡;而可以自动提示网站编写完成的程序语言让穿帮都穿出了后现代;对于非典和金融危机的宏大叙事不但没有让观众感同身受,却反而严重的涣散了全片的主题——更不用说那个最让观众表示“这不是我的青春”的设定:

  有几个同桌怀上了同桌的孩子?

  把视线投回到《七月与安生》上。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从学理上究其根本,乃是因为它显现出了普遍者,而且是以美的方式很好地显现了普遍者。《同桌的你》在以一种几乎是国庆阅兵般的方式呈现着时代背景,仿佛不告诉观众时代背景观众就不知道时代背景一般;而《七月与安生》中对时代背景的交代方式却无疑远为高妙。虽然我没有图像记忆的天赋,现在手头也没有电影的视频,但在这里可以列出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与片段。

  林七月去世在2010年,时年27岁。在她的死亡通知书上,她的生年被显示为1983年。那么,很显然,她与李安生相识在13岁的那一年,是1996年。电影开始于1996年的小镇,小镇上的布景则全然呈现出90年代的气息——老式的居民楼和居民楼中的装修、供销社式的百货商店、曲曲折折的上学道路甚至高中门口早点摊红色的手写字体“学生早餐,一元一份”(换成现在,肯定是塑料的广告牌啊!),都以一种或明显或隐微的方式提醒着曾经经历了这个时代的人或者了解这个时代的人时代背景。当然,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比如说尚未被进一步旅游开发的佛像、三人游玩归来后乘坐的公交车和骑乘的自行车,甚至是需要买煤气罐的火锅,等等。

  不过小型玉质佛像的真伪性似乎从八十年代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

  之后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这意味着其发生时间的不断绵延与发生空间的不断扩展——电影的几乎一切细节都符合并道说着这种开显。几处细节的对比很值得玩味。比如说,在主人公们18岁那年,安生离开家乡,追随着那位摇滚歌手去北京流浪,她坐的是绿皮车;而当家明大学毕业之后去北京闯荡的时候,他坐的是红皮车。安生在小镇酒吧当调酒师打工的时候,用的啤酒是国产的罐装啤酒(貌似是青岛),而后来她在某地的酒吧里工作的时候,旁边的酒客们喝的是进口的玻璃瓶装啤酒(瓶子看上去是百威)。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北京时期的家明在旧式小区的院子里跑步,上海时期的家明在健身房跑步),但由于记忆的限制,也只能先胪列于此了。

  可以说,这部电影首先打动人的是细节。细节的真实显示出了制作的用心,而通过细节变化表现时代变迁的隐微叙述,也体现了导演和监制的认真。自然,一部动人的电影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其中的普遍者;但它动人的肇始,则毫无疑问是每一个镜头所展现出的细节,以及从具体细节到普遍背景的精妙过渡。“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美的事物一定首先显现了理念与普遍性,并且同时以精妙的方式显现了这两者。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七月与安生》无疑首先是一部体现了美的电影——因而也显现了真。

  但是,文艺片毕竟不是纪录片,展现时代背景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想要向观众传递的精神——毕竟并不仅仅是80后来看这部电影。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二

  现在,文艺片大行其道,但是能渗透到心里的并不多。《七月与安生》算为数不多中的一部。它是安妮宝贝的作品,酸酸涩涩但是又很温暖。让文字变成图像,应该总会有些差距,但是电影版并没有让我失望。加上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是我喜欢的年轻女演员。

  但是这样的片子我不想在电影院看,喜欢的朋友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无人可以分享。亦或者我觉得这部片子讲的也并不完全是友谊,更是一种内心的对战。所以窝在寝室看网上的枪版,想流泪的时候手边还能有抽纸,那才是舒服的、合适的方式。

  人们有的时候喜欢电影也许是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并不敢那么放肆。所以我们通过电影,假想着过那种毫无约束的生活,借以获得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的真正自由。我一直都相信,每个女生体内都有个安生,一个七月;一边渴望着自由,一边又束缚于现实。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源自于两者的比例不同罢了。

  尽管如今的社会相较于过去,男女更加平等,但社会对待女人远远没有对待男人那样宽容。女人似乎生下来就注定以平平淡淡作为福气,以安安稳稳作为人生信条。即便社会在前进,这样的意识在削落,但却的的确确仍旧是主流观念。电影里说:女生这辈子只会去很少的地方,结婚生子平平淡淡。那是作为乖乖女的七月之前二十几年一直相信的教导,而安生却与她截然不同。

  安生追逐着自由,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而不是“女人”的生活。四海为家。她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才华高于七月,但是却太遵从自己的内心,以至于无视所有的社会条例。社会认可的美好和女孩子该有的形象对她毫无拘束力。她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爱着自己想爱的人,义无反顾,随心所欲。世上有几个人敢成为这样的女子,那一定是极具魅力的有趣的女生。这样的女生又令人怜惜。因为这世上真正有趣的人并不多,他们的锋芒会在现实中被人不认可。剧中,安生写给七月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看起来有趣的人多了。都是装的!装自己都信了。”确实,这世上有趣的人真是太少了,我觉得,我也是个无趣的人,而我身边有趣的人也很少。真正有趣的人,大概会很闷吧。

  不管如何,酸甜苦辣皆是人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该被评价被判定。

  年轻的时候就该是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怕当自己老去的时候,难以平静从容地回望惨白无聊的青春。

  不管如何,酸甜苦辣皆是人生。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该被评价被判定。

  年轻的时候就该是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怕当自己老去的时候,难以平静从容地回望惨白无聊的青春。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2.口碑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3.2016新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4.真实电影湄公河行动观后感

5.高口碑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6.2016青春片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7.热门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8.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三篇

9.党员永远在路上观后感汇总